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编辑: 时间:7/30/2015 11:31:36 PM 浏览:1738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文物修复专家王琛用的工具,大多是自制的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给青铜器除锈是个细致活儿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修复青铜器,每一步都需要十分细致、耐心。王琛所用的颜料,也都是他自己加工制作的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云纹铜禁 资料图


  河南商报记者李雅静/文  王春胜/图

  我们平时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青铜器、陶器、字画等,出土时并没有现在这么光鲜:轻则变形、绿锈盘身,重则“毁容”甚至“支离破碎”。

  让它们“重生”的,是文物修复工作者,他们是文物的“美容师”和“外科手术医生”,甚至是“救命恩人”。

  装备

  穿白大褂戴橡胶手套像准备做手术的医生

  穿上白大褂、戴上橡胶手套……看这阵势,像不像医生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

  其实,这是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资深修复专家王琛在工作前的准备流程。“跟医生没两样,有时还得戴上口罩和帽子。只不过手术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各类文物和珍宝。”王琛说。

  王琛的办公室有几个水池,地板踩上去软软的。“这种地板是用特殊材料铺的,万一东西掉到地上,能起到保护作用。”他解释。

  他的“办公桌”上,有摆放文物用的铁转盘,和10多个形状各异的玻璃瓶,用来盛放各类化学试剂、矿石色、广告粉等,俨然一个小型实验室。

  难度

  修复一件青铜器得花费数月时间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文物修复工作流程复杂、技术要求高,相当有难度。王琛正在修复的这件青铜器,最少得经过8道程序:整形、焊接、补配、打磨、纹饰绘制、錾制、着色、做锈。

  该青铜器名为三角夔纹兽耳鑑,1978年出土于淅川下寺,是国家三级文物,鑑身残15处、变形7处,之前修复过一次,需要整体打开重新修复。

  目前,该鑑已重新焊接,进入内部着色和打磨阶段。“修完,少说也得几个月!”王琛说,这还算简单的,修复一件破碎严重的青铜器,需要20多道程序。

  虽说科技发达,有各种仪器助阵,但王琛这样的“资深修复师”,一年也只能完成五六件“作品”。

  科技

  给青铜器除锈用超声洁牙机

  众所周知,青铜器除锈是个大问题。老手艺人常用化学药水除锈,但这容易损毁东西。

  王琛说,如今科技发达了,可以用机器除锈。说着,他从工作台下的柜子里取出一件形状奇怪的小机器。“这叫超声洁牙机,是一种医用洁牙机,分平头和尖头两种。平头的能用来铲掉大面积铜锈,尖头的可以去除纹饰部分的锈迹。”

  插上电源后,王琛拿起超声洁牙机的头部,开始演示如何去锈。洁牙机像个小铲子,“铲子”头触碰之处,厚厚的绿锈脱落,露出了鑑体的“真面目”。

  不过,这可是个细致活。“对于锈质比较结实的,一小时才能除一寸见方的锈。”王琛说。

  传承

  天天跟文物打交道继任者人品要过关

  如今,不少传统技艺因为后继乏人,渐渐销声匿迹。文物修复工作,是否也面临这样的难题?

  王琛说,他之前收过一个学徒,是个年轻男孩,后来干着干着,对方嫌这工作无聊,就走了。

  2013年,有两名硕士研究生拜王琛为师。“这一行私下不收徒弟,涉及文物,不能随便教人。”他说,这俩研究生是院里挑选安排的,把她们培养成才,也是为咱文物修复工作、为国家做贡献。

  干这一行,需要特别的天赋吗?

  “天赋都是次要的,首先人品得过关。”王琛说,现在这俩徒弟都是党员,为人可靠。“天天跟文物打交道,如果人品不过关或没有责任心,东西在你手里不见了、损毁了咋办?”

  “技术嘛,学一次学不会,还可以再教!”他说。

  人物故事

  他是“歪嘴于”的传人 曾参与修复“云纹铜禁”

  今年55岁的王琛,19岁时就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如今已入行36年。

  高中毕业后,他就接了父亲的班,一直从事各类文物的修复、复制和仿制工作。

  他的父亲王长青,曾是业内公认的文物修复能手。这门家传的手艺,传承于人称“清宫八大怪”之一的“歪嘴于”。

  王琛介绍说,老北京的文物修复业,是由清朝末年内务府造办处的于师傅开创的。他的父亲王长青不仅会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还能修复陶瓷器、三彩、玉石器、木漆器等,尤其是青铜器的修复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让王琛终生难忘的,是与父亲的一次“并肩作战”。上世纪80年代,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一件“云纹铜禁”,严重变形且碎成了十余块;剥落残缺的云纹,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这样一堆残碎品,王长青带着儿子和徒弟,采用整形、加固、补配、堑花、大焊等修复方法,用了近3年时间,使“云纹铜禁”恢复了本来面貌。

  “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后被专家们一致推举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36年来,经王琛一双巧手修复的文物则有2000余件。其中包括国宝级文物、镇院之宝——莲鹤方壶、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等;重要的一级文物有“王子午”鼎2件、龙耳方壶、“司母辛”四足觥、“妇好”夔足方鼎、“妇好”方尊等。

  由于深得父亲真传,对于鎏金、镀银、金银错、鎏金镶嵌绿松石、青铜器镶嵌绿松石等高难度制作工艺,他也是轻车熟路。

  王琛的办公室里,保存着“云纹铜禁”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他说,那次跟着父亲学到了很多东西,“干这一行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工作人员对古画进行拼接和修复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古字画残片 

河南博物院专家给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修复完成后的古画 

    河南商报记者李雅静/文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供图

  人脏了能洗澡,衣服脏了能漂洗,画脏了怎么办?用河南博物院的洗画机,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名人字画大多使用宣纸,遇到水便会化成“泥”,这也能用水洗?来河南博物院,你就能看到“奇迹”的发生。

  洗画神器

  给名人字画“洗澡” 能干洗也能“湿洗”

  河南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向河南商报记者演示了洗画的具体过程。首先是把洗画机打开,把要洗的字画放进去。

  当然,洗之前要给字画穿件“保护衣”:上下各蒙几层超薄的皮纸或稀网绢。目的一是为了固定字画,二是防止它遇水变成“泥”。

  随后,工作人员拿喷头,往字画上浇过滤后的自来水,一边浇一边用排笔清洗。“动作一定要轻,否则容易损毁字画。喷头的水压要尽量小。”

  河南博物院纸质文物研究室李耀华说,这种清洗办法,能将一般字画上的水渍、污渍、泥渍等统统洗掉。“碰到顽固污渍,会采用药物清洗。”

  “这个工作更像一个美容师,说白了,就是给古字画洗个澡。”李耀华说,洗画机的造价不菲,少说也得几十万元。

  李耀华介绍,在清洗之前,会对那些容易“跑墨”或“跑色”的宣纸或绢本书画作品,通过涂抹淡胶水、淡矾胶水等方式防范。

  有意思的是,除了用水“湿洗”,还可以“干洗”字画。

  李耀华介绍,对于比较烂的纸质书画作品,尤其是绢类作品,只能采用干洗法。“我们曾利用面团的黏性,对字画进行干洗、吸附。”

  纸张修复

  修复残缺古字画 技术难度也很高

  修复古字画,不仅仅是“洗个澡”那么简单。

  书画修复俗称“揭裱书画”,是对病害严重的书法作品进行修复。河南博物院的传统字画装裱修复有30多项工序:专业糨糊的制作,绫绢的托染,书画装裱,“画心”的托平、镶嵌等。

  为此,2011年,河南博物院还将其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确定遗产传承人。

  纸张残缺或字画脱落该如何修复?李耀华说,如果是小块残缺,残缺处刚好又没有画意,可以使用相似材料的画纸,用传统颜料染色做旧后补上去。“这里有个原则,就是‘宁浅勿深’:一旦颜色深了,就成了‘绝症’,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是大块残缺且有画意的地方,除了材料上的修补,还要让有美术功底的修复师或画家,对画意进行补全。由于不同画家在用笔和画法上不尽相同,很难做到和原作完全一致,一般不提倡补全画意,使残缺部分和周围颜色协调即可。

  修复技法

  传统技艺是核心 科学仪器为辅助

  除了使用洗画机,河南博物院还引进了一台“高清书画修复仪”。

  该设备集字画修复、无线网络直播为一体,可视频直播字画的修复过程,通过网络直接传送至博物院展厅内。

  科技设备越来越高大上,那么在修复工作者看来,究竟是机器厉害,还是传统技艺更胜一筹?

  有人认为,这些高大上的仪器跟传统技艺,更像是西医和中医的关系。西医喜欢借助各类仪器进行诊治,中医更多是通过望闻问切来治病。

  在李耀华看来,仪器更多的是起到辅助作用,一些核心的工作,还得懂传统技艺的人来干。

  “比如,洗画是个很耗时间的活,如果用传统方法,一个人一上午只能洗一幅小画;而使用机器,一上午能洗出来三幅,提高了工作效率。”李耀华说。

  此外,机器的使用也能减少工作人员颈椎、腰椎疾病以及霉菌感染等职业病的发生,增加了文物展示的科技含量,让人们了解更多文物保护幕后工作。

  为照顾好“老伙计” “新伙计”们出力不少

  文物保存环境无线监控系统 全天候监控文物温度、湿度

  研究表明,自然蜕变依然是文物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这种损坏,与文物及遗址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为此,河南博物院引进了这一系统,对展厅以及库房的温度、湿度、有机挥发物、光照、紫外线、降尘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调控。

  “如果湿度较大,会使耐水性较差的藏品比如绘画作品色彩变暗生霉斑。而温度过低,则会使得一些木材、漆器发生开裂。”工作人员说,该系统更多的是做一些防微杜渐的工作,通过适度的环境控制,不让文物的病害发展太快,以此来延长文物寿命。

  纤维分析仪

  测定纸张成分

  比指甲盖还要小的纸屑,放到机器下,就能鉴别出其纸质、材料、年代和产地等信息。

  上述情况了解透彻后,如需用同样的纸张对字画进行修复,便可委托相关造纸厂“仿制”这种纸张。

  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

  分析文物的纤维成分、构造等

  对多种文物进行分析,比如纸张、象牙、纺织品、木器、青铜器等。可通过小的脱落样本或粉末,分析出文物的纤维成分、具体构造、颜料配色等。

  为了解几件青铜器的保存现状和腐蚀特征,河南博物院曾应用激光拉曼、偏光显微等技术,对青铜器上的锈蚀样品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表明,其中两件青铜器上有氯铜矿,即有害的“粉状锈”。这为随后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X探伤

  类似医院的X光机 为文物诊病

  这台机器类似于医院的X光机,可对文物的内部结构进行透视,及时了解文物的健康状况。

  比如,刚刚出土的一块壁画好几层叠压在一块,通过X探伤,能探清叠压的面积及叠压部分的内部形状等。

  近年来,重庆文物部门就对重庆大足千手观音进行了X探伤调查。结果显示,千手观音石质雕刻品的金箔包裹本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和裂隙。这弥补了对文物传统病害调查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