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全球气候 美国一直在“拖后腿”

编辑:张萌 时间:6/6/2017 8:49:55 AM 浏览:1971

2017年6月5日讯,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从联合国秘书长到美国普通市民,全世界对美国的这一决定都表达了遗憾、失望与批评。其实,特朗普撕毁协定,根本不能称其为什么“石破天惊”的事儿,因为美国在国际气候大会上,一向扮演着“拖后腿”的角色。现在,让我们一同翻阅美国的那些“黑历史”。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民众在白宫外抗议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黑历史之碳排大国
一向奢侈挥霍能源

从19世纪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开始,由于燃烧石油、煤炭,往大气中排放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很多专家认为,这导致了严重的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增长,带来各种严重问题。为了保护人类世界和生态环境,很多机构呼吁减少碳排放,阻止全球变暖,并在1992年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每年召开一次大会,讨论各国控制碳排放的事儿。

美国自从20世纪初坐稳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位置,称霸百年。加之其领土辽阔,财大气粗,一向是非常奢侈地挥霍着能源。以90年代中期为例,美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约为5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更是高达15至20吨,是全球平均排放量的4至5倍,是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的2到3倍。

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在碳排放方面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控制碳排放的难度大。于是乎,美国长期在全球控制碳排放上扮演的角色,都不那么光彩。

黑历史之伞形集团
成为减排“捣乱国”领袖

在90年代时,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众多,但经济落后,碳排放很少。发达国家是碳排放的大头,占据了60%以上的总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更是发展中国家的5至6倍。

国际气象大会号召各国控制碳排放,但发展工业很难避免增加碳排放,绿色产业需要投入的经济成本和技术门槛又较高。因此,各国处于各自立场,对于应该由谁来控制碳排放,减缓多少的问题,分成了三大集团。

第一个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他们认为,发达国家在过去百年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以牺牲全球气候,获得了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现在应该切实承担起减排的主要责任。发展中国家相对人口,其碳排放较少,而且经济落后,科技薄弱,生存是第一位,不应强制要求减排。

第二个集团是欧盟国家。作为老牌发达国家,欧盟人口密度大,石油和煤炭资源相对不足,能源消费已经得到控制,环境技术上领先,减排压力不大。因此,欧盟在减排方面,处于比较激进的立场,并劝告其他发达国家也努力减排。

第三个集团就是美国为首,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他们的国土联起来形如一把伞,故称为 “伞形集团”。这些国家,整体来说领土辽阔,能源比较丰富,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很大,国内减排成本高。因此他们对减排很不热心。面对自己作为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往往推三阻四,不肯承诺指标,也不愿意支持发展中国家技术和资金用于减排。另一面,他们又处处针对发展中国家,声称要“一视同仁”。多年来,他们在国际气候大会上常年扮演“捣乱”的角色。而美国,很自然地就是“伞形集团”的领袖国。

黑历史之京都议定书
小布什一上台便出尔反尔

小布什参加气候会议

就在这种扯皮斗争中,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了,缔约的发达国家应该控制碳排放,并确定了2008-2012年(称为承诺期)的碳排放限制目标:到2012年,大部分欧洲国家相对于1990年的水平,要减少8%,美国减7%,日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减6%,克罗地亚减5%。俄罗斯、乌克兰维持1990年水准就可以了。

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美国当时的人均碳排放水平和国际地位,这个7%的减排目标其实都不太光彩。

此外《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还有三个大问题:(1)汇的利用(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冲抵减排额度)(2)三机制的运行规则(是否允许发达国家花钱,让发展中国家代替自己减排)(3)遵约机制(不遵循条约,怎么惩罚)。

对这三大问题,美国等坚决主张:森林吸收应该抵消减排额度(美国自己森林很多,可以抵消不少碳排放);三机制应该充分利用(美国钱多,准许花钱买碳排放指标对他有利);不应该建立强制性的遵约程序(这样违反了也不怕处罚)。

由于美国的坚持,欧盟和发展中国家让步,《京都议定书》的减排变成了“限制增排”。

然而就算如此,美国还嫌不够。克林顿执政的民主党政府在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2001年3月,新上台的共和党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这也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先退出《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然后,美国就打阿富汗去了。

小布什此举几乎直接导致《京都议定书》流产。幸亏在2004年底普京批准该条约,终于勉强达到了议定书生效的及格线。2005年,《京都议定书》开始强制生效,全球多数发达国家,开始正式承担起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就在同一年,美国的碳排放比1990年增长19%。

黑历史之“二期谈判”
耍横埋葬协议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2012年12月为止,即约束各国到2012年的排放量。因此从2005年开始,环保组织就希望尽快签署关于2012年以后的“第二承诺期”的减排目标。

美国对第二期更是大唱反调。2007年12月的巴厘岛会议上,美国和欧盟针锋相对,表态不会签署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任何协议,还反对欧盟提出的“发达国家低价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减排技术”,声称要保护“知识产权”。

奥巴马曾希望承诺美国到2020年减排温室气体4%。

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新上台的奥巴马希望承诺美国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温室气体4%左右。这个数字与发展中国家期望的有巨大差距,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得到国会同意。最终,会议只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绿色和平组织非常不满,他们强烈谴责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傲慢态度,认为他们出卖了世界人民现在与未来的利益。
2010年末的墨西哥坎昆会议,各国依然争吵不休。美国国内党派相争,无法有任何减排承诺。

2011年末的南非德班大会,发展中国家和欧盟都坚持《京都议定书》的二期承诺,希望美国能够做出量化减排承诺。美国则耍横,表示不会做出任何承诺。在美国率领下,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伞形国家纷纷反对第二承诺期。
到2012年末,卡塔尔多哈大会上,美国继续不参加第二承诺期,伞形集团跟随而上。这样,《京都议定书》终于随着第一承诺期的结束而被埋葬了。

黑历史之“巴黎协定”
特朗普推翻前任成果

美国民主党相对共和党,在环保方面更为积极。奥巴马在第一任内就力推“总量管制与交易”法案,但未成功。2014年11月12日,中美双方在北京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中美双方将携手努力,以便在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议定成果。两国还宣布了各自的行动目标。

2015年,奥巴马公布了“抗击气候变化的重要一步”——《清洁能源计划》的最终版本,首次对发电企业碳排放作出限制,要求发电企业到2030年将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32%。

在中美携手下,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通过了《巴黎协定》,这是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该协定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方式,即自定贡献。每个国家到底减排多少,由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申报。但申报后,就要严格执行。相对于《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一个重大进步就是美国参加进来。

但是,降低碳排放是美国政治的敏感议题,尤其权贵财阀和共和党对此讳莫如深,指责奥巴马政府“对煤炭宣战”会给美国经济带来“破坏性后果”。而新总统特朗普标榜的是“美国利益至上”。所以,特朗普推翻奥巴马之前的成绩,也就“顺理成章”了。 杨益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