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路灯,晚上不黑;有了游园,生活不闷;有了便民中心,办事不再难。我们后楼村真是大变样!”7月12日,遂平县和兴镇后楼村村民孙卫平兴奋地对记者说,“看到村里环境好了、村庄美了、大家的生活好了,心得忒舒坦!” 记者在后楼村里转了一圈,目光所及,无论是庭院、巷子还是村道,卫生环境都整洁有序。“前些年,村里的卫生环境很差,村民随地丢弃垃圾的现象时常能够看见,但随着文明大行动的开展,我们村建起了垃圾池,每家每户也有了垃圾桶,大家都意识到以前的陋习不仅会让村里变脏,还会给来村里的客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现在都很自觉的爱护卫生环境。”村支书申红海说。
路通了,村美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视野更加宽阔,对未来的憧憬也更多了。 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新型产业,让群众拓宽脱贫奔小康的门路。 为全面推进产业扶贫,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2018年初,后楼村“两委”干部积极谋划、分类实施,以航海合作社为依托,利用该村土地广阔、土壤肥沃等优势,在特色种植上,紧紧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群众”等模式下功夫、想点子,多措并举致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到目前为止,已初见成效。
无公害大棚西瓜种植。在后楼村的产业扶贫帮扶基地,贫困户尚凤连正忙着把西瓜“吊起来”,忙着手里的活尚大姐还高兴地说道:村里扶贫大棚种植的特色无公害西瓜,我们不仅每年领着分红,而且还可以在农闲季节到大棚务工,每天40-50元的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呀。据了解,该村充分利用产业扶持到户增收政策,以贫困家庭为单位,按每户4000元的资金扶持标准,利用项目资金,培育航海专业合作社为结对帮扶企业,村委与本村所有贫困户签订入股分红协议。合作社组织生产管理和销售,贫困户不但可以领到分红,还可以利用农闲时节到基地去务工,增加收入。
药材种植。占地300余亩的丹参种植园是该村与安徽一家药材公司合作,对方提供种苗、管理技术指导并签订销售协议。药材种植可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就业,收益也更高一些。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粗略估计每亩效益在2500元左右,行情好的时候还会更高。如果效益可观,可以带动周边贫困农户种植,有效调节当地种植业结构,发挥农业效益最大化,尽早脱贫致富。
林网套种。该村紧紧抓住“创森”机遇,涉及占地农户每年有1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并利用林网套种模式,实现单位面积农业种植产值的提升,以每亩很低的价格出租给贫困户,林下套种西瓜、红薯等经济作物,激发其内生动力,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变“输血”为“造血”,可有效带动每户增收700元左右,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果树栽培。刘保坤是后楼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本人有慢性病;妻子有残疾,干不动重活。这几年,政府对刘保坤进行了医疗、产业等全方位帮扶,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并且他自己“不等不靠”,自己在家发展桃树栽培,空闲时间学习种植技术,现在果园发展的很不错,去年也顺利脱贫,像刘保坤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实践说明,有了一项致富产业,才能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如今的后楼村,正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迈进,一个村美、景美、人美的美丽乡村已显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