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杜涯 受访者供图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奚柔
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揭晓了七个奖项的34部(篇)获奖作品,河南诗人杜涯以诗集《落日与朝霞》获得诗歌奖。鲁迅文学奖是体现国家荣誉的重要文学奖之一,分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奖、理论评论奖、散文奖、诗歌奖和翻译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4年评选一次鲁迅文学奖大奖,评选程序非常严格。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第一时间对杜涯进行了专访,获奖的消息让她感到意外,“真没想过会得奖”。
从小听母亲念歌谣小学五年级写出第一首诗
杜涯1968年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的一个乡村里,毕业于许昌卫校护士专业。曾在医院工作10年,后离开医院,在郑州、北京任图书编辑、杂志社编辑等职。12岁开始写诗,出版有诗集《风用它明亮的翅膀》《杜涯诗选》《落日与朝霞》。
谈到诗歌的启蒙,杜涯说,小时候,母亲经常念民间歌谣给自己听,这些押韵的旋律深深印在了她的心田。上小学五年级时,她写出了第一首诗歌,当时正在家门口林子里写作业的她,看到周边绿树成荫、叶子摇曳,突然有了灵感,写下一首“顺口溜性质的作品”《歌唱春天》。
自此之后,写诗成了杜涯的爱好。只是她觉得最初写下的诗作还“比较幼稚”,但热衷于古诗词的她,后来逐渐接触到戴望舒、卞之琳等现当代诗人以及外国诗人的作品,诗歌的创作逐渐找到了感觉。
如今算起来,杜涯已经写了30多年诗歌,现在回想起写诗的经历,她说:“我不能确切知道我的诗歌有什么用,如果我的诗歌能够被一部分人喜欢,如果我的诗歌能够滋养、安慰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尘世的劳碌、苍凉的生活中得到些许的慰藉、温暖,那对我将是意外的奖励,我也会感到幸福、欢乐。”
喜欢大自然每年都会出去走几趟
从杜涯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与自然的交流,她甚至坦承“爱自然胜过了爱人类”。这与杜涯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自然。”杜涯说,她是在一个古老的村庄成长起来的,家门外就是一片大树林,春天到来时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早晨醒来看到的是鸟语花香的场景,不远处就是田野、桃园。
杜涯的父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农民,但读过私塾,特别钟爱大自然,尤其是喜欢远行,隔一段时间就会到大自然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经常带着她走十几里路看风景,路上的晚霞、落日、旷野等进入了她的脑海里。
工作之后,杜涯只要有时间就会到山区、海边去,几乎每个春天、秋天都会到远方大自然中几趟,“在城市里时间长了会感到些许憋闷,到自然里可以舒缓放松一下”。
杜涯不用微信,喜欢安静,用她的话说,“生活过得比较封闭,和外界的联系不多”。对于获奖诗集《落日与朝霞》这个名字,杜涯诗意地解释说:“无论山长水远、地老天荒,我都会向着朝霞,向着落日,向着蔚蓝的天空和夜晚的星空,向着高远、纯粹、精神、光芒,向着时间的方向,向着永恒眺望……”
之后的创作方向会改变吗?杜涯说:“诗歌自身不是说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有的时候是诗歌左右诗人,而不是诗人左右诗歌,很多时候是诗歌在调整你。当然诗人也会有调整,但一般一个诗人的作品大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谈到河南诗歌,杜涯说,河南有非常多的优秀诗人和作品,河南这片有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土地和地理环境,使得河南的诗歌作品特别扎实,厚重的也比较多一些,这种风格在全国都很独特。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名单
中篇小说奖>>
《世间已无陈金芳》(石一枫)
《蘑菇圈》(阿来)
《李海叔叔》(尹学芸)
《封锁》(小白)
《傩面》(肖江虹)
短篇小说奖>>
《父亲的后视镜》(黄咏梅)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马金莲)
《俗世奇人》(足本)(冯骥才)
《出警》(弋舟)
《七层宝塔》(朱辉)
诗歌奖>>
《去人间》(汤养宗)
《落日与朝霞》(杜涯)
《沙漏》(胡弦)
《九章》(陈先发)
《高原上的野花》(张执浩)
杜涯诗作《河流》
二十岁的那年春天
我曾去寻找一条河流
一条宽阔的静静流淌的河流
我相信它是我的前生
从童年起我就无数次看见它:在瞬间的眼前,在梦中
只让我看见它:几秒钟的明亮然后就渐渐消失了身影
那条大地上的孤独流淌的河流
它曾流过了怎样的月夜、白天?
它曾照耀过哪些山冈、树林、村庄?
又是怎样的年月带走了它,一去不返?
永远消失的光明的河流:我不曾找到
那年春天,我行走在无数条河流的河岸
无数的……然而它们不是逝去的从前:
它们不知道我今生的孤独、黑暗
泛着温暖的微波,静静地流淌仿佛前生的月光,仿佛故乡然而却总是瞬间的再现
我无数次的靠近使它始终成为远方
多年的时光已过:从二十岁到这个春天
我看到从那时起我就成为了两个:
一个在世间生活,读书、写作、睡眠
一个至今仍行走在远方的某条河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