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父亲的关爱像一把伞,为我们遮蔽人世间的风风雨雨。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父爱如海宽广而辽阔,父爱亦如天空粗旷而深远……
今年的6月16日是父亲节。每当诵读那些关于父亲的古诗词,许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种深沉而又温暖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读诗,收藏诗中那一份惊喜与感动,将感恩的心情藏进以后每一天的生活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点评: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写给自己小儿子陆聿的一首诗。陆游十分注重家风教育,他的教子诗词是个人人生经验的总结,饱含着一个慈祥父亲对孩子浓浓深情与爱意。
这首诗流传千古,它以思想性与哲理性取胜,强调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种途径。诗人希望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晚清词人陈廷焯称赞此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诫子诗》
——(汉)东方朔
明者处事,莫尚於中。
优哉游哉,与道相从。
首阳为拙;柳惠为工。
饱食安步,在仕代农。
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是故才尽者身危,好名者得华;
有群者累生,孤贵者失和;
遗馀者不匮,自尽者无多;
圣人之道,一龙一蛇。
形见神藏,与物变化。
随时之宜,无有常家。
点评:
这首四言诗,可以称之为东方朔的“顾命之作”,全面、深刻、集中地表达了他的大隐思想。
东方朔不隐于山林而是隐于朝廷,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做到这一点,既能生活无忧,又能悠然尘世。他将自己多年心得倾囊相授,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溢于言表。
虽然,东方朔为人洒脱不羁,但,在这首诫子诗中,他与普通父亲并没有差别,字里行间都是对儿子的爱。
《骄儿诗》(节选)
——(唐)李商隐
爷昔好读书,恳苦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畏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点评:
这首诗是李商隐为儿子衮师所写,当时,诗人年近四十,已经走过人生中一大段坎坷不平的道路。他感叹自己勤苦读书著述,却落得憔悴潦倒,困顿失意。想到爱子正值无忧无虑的好年华,不免担忧起来。
这里,“无肉畏蚤虱”,是幽默的双关语,明说自己身体消瘦,其实,暗喻遭到小人攻讦。他告诫儿子不要走自己读经书考科举的道路,而是读些兵书,练就辅佐帝王的真本事。
《燕诗示刘叟》
——(唐)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点评:
筑巢、孵卵、哺雏、教飞……诗人将双燕辛劳抚育幼燕的过程生动的展现出来。
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绘声——索食声孜孜,借代——黄口,对比——母瘦雏渐肥,对偶——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拟人——声尽呼不归,呼告——燕燕尔勿悲。
据题目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一位孩子独自远走高飞的刘老汉的。雌与雄为叟,四儿为爱子。
诗歌最后六句,诗人安慰燕子不要悲伤,应当反思年幼时是不是也残忍伤害过最疼爱自己的父母。
燕子听不懂人话,这句话的对象,是刘老汉而不是燕子。诗人知道刘老汉年少时德行有亏,忍不住想训责一番,但碍于他是长辈,不宜直接说教。反正,刘老汉心里有数。
白居易认为:想要子女对自己尽孝,自己就应先带头对父母尽孝;同样,教育人者首先要教育自己。
乾隆皇帝评价这首诗:“极寻常语,却有关风化,足以警世。老妪皆知,或谓此也。”
《北郭闲思》
——(唐)曹邺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点评:
儿行千里母担忧,女飞万里父常愁。
诗人看见四周茂盛的青草,也许想到了当年送别亲人时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年迈老人独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亲人,只好外出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
《为二女适袁氏者作》
——(清)郑燮
官罢囊空两袖寒,
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
赠尔春风几笔兰。
点评:
郑板桥从山东潍县辞官回乡,眼看女儿已经长大,即将出嫁,可是,为官清廉的他毫无积蓄,日常生活尚可,根本没有钱给女儿置办嫁妆。
女儿懂事,体谅父难,并不嗔怪。她说:“我最喜欢您画的兰花,您给我画上一幅,就是嫁妆了。”板桥听罢甚喜,便为女儿画了一幅茂盛的春兰图,并题上这首诗。
一幅画、一首诗,不仅是给女儿的嫁妆,更是父亲给儿女树立的一个绝佳榜样。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点评:
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描绘农村景象,反映出自己的主观感情,而不是纯客观地叙述与描写。
上片第一、二句镜头稍远,是作者望中所见。“茅檐低小”,此处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说明春天到了,生机盎然,又到农忙时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而来,看到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密无间地聊天。
下片写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谙世事,只知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吃。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是农村中很平常的东西,作者将它们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蓼莪》
——(先秦)佚名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点评:
身为子女,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这首诗,诗人抒发的就是这种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之情。
诗人一连用了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烈烈、发发、律律、弗弗,也加重了哀思,读起来如呜咽一般。
赋比兴交替使用是此诗写作的一大特色,三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前后呼应,抒情起伏跌宕,回旋往复,传达出孤子哀伤情思,艺术感染力强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父母头上的白发是对岁月的思考,也是对孩子爱的见证。
有你们在,我们才是有家的孩子,有你们宠,我们才是幸福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