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大铜器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编辑: 时间:7/31/2015 6:57:34 AM 浏览:1725

遂平大铜器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

 日前,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153项),遂平大铜器项目成功入选。

遂平县的传统音乐锣鼓艺术(大铜器)的简介说, 遂平县古为房子国,相传为女娲炼石补天、繁衍生息之地。春秋为吴房,汉置吴房、灈阳二县,唐改县名为遂平至今。

遂平县在历史上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90%以上。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中逐步孕育、诞生了大铜器。大铜器最早用于祭祀活动,后来广泛用于社火表演,现在主要用于春节闹年和大型庆典以及城乡集会、欢庆时的表演。传承至今的曲牌有140多首,现常用的有50多首。表演时以器乐打击为主,穿插多变的舞蹈动作,场面宏大,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遂平大铜器是我国古老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在遂平最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清代初期已相当盛行,民国时期,铜器会的规模开始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众主办铜器会的热情高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铜器表演进入辉煌的鼎盛时期,遍布全县各乡镇,西部乡镇几乎村村都有大铜器会。

本世纪初,由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增多,大铜器的传承出现断层,大铜器表演进入低谷。近年来,遂平县加大对大铜器的保护和传承,大铜器队伍基本恢复,并逐渐扩大和发展,演奏水平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遂平大铜器舞蹈性强,易学易记,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曲牌中有关远古文化和劝善、助人、恩爱、励志等内容均有所表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自强不息精神的艺术反映。它不仅具有杰出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遂平大铜器依据传统曲谱,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多民间打击乐中独具特色,在河南及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大奖。1988年、1990年,参加河南省第一、第二届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表演奖,被载入《河南风情》;1986年、1991年,参加全省锣鼓大赛,分别夺得一等奖。2008年,应邀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展示活动,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华第一大铜器”称号。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此次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是指此前已进入前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四批申报时,由于申报地区和单位不同,只能以扩展保护单位的形式将其申报项目作为扩展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