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大铜器荣升“国字号”

编辑: 时间:7/30/2015 10:53:58 PM 浏览:2255

 

遂平大铜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笔

遂平大铜器荣升“国字号”

遂平大铜器艺人在嵖岈山表演。

 

□晚报记者   郭建光    通讯员   吴向东    /

 

近日,国家文化部公布了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项目名录,遂平大铜器(锣鼓艺术)名列其中。这是遂平大铜器继2007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获得的又一殊荣。至此,我市西平大铜器、遂平大铜器相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

 

这一刻,他们兴奋得潸然泪下

 

得知这一消息,遂平县槐树乡袁庄村江茨园村的74岁老人李孝斋兴奋得潸然泪下。

李孝斋12岁跟随恩师牛金人学艺。这在60多年间,遂平大铜器由民间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在国内获得殊荣无数。可是,它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一波三折。昨日,记者来到遂平大铜器发源地之一的槐树乡,聆听大铜器的传承人讲述关于它的秘密。

201412月初,得知打了半辈子的大铜器终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槐树乡袁庄村江茨园村的李孝斋和同族的孙子李德坤,包括该乡高楼村的艺人都兴奋得奔走相告。这一喜讯传到遂平县嵖岈山、玉山、花庄、沈寨、文城,那里的几十个铜器队的队员们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又将这一消息传给外出务工的大铜器传承人们。

2007年,遂平大铜器就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西平大铜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直到2014年,遂平大铜器才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起往事,遂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亓国清深有感触地说。

得知这一喜讯,一直在漯河市做监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遂平大铜器传承人杨天成当晚失眠了。他给槐树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肖保汉打电话,商量今后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保护这一民间瑰宝,利用他多年在外地传授大铜器的经验,让大铜器盛装出世,更好地为宣传遂平、宣传驻马店服务。

 

大铜器,一门锣鼓艺术

 

遂平大铜器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上被列为传统音乐中的锣鼓艺术(大铜器)。让我们通过官方的描述,认识一下这门古老的艺术。

遂平县大铜器起源于殷商,至唐宋进入鼎盛时期。唐宋以后,逐渐在民间流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发展史和1400多年的传承史。据清康熙《遂平县志》记载,遂平县民间大铜器已相当盛行;民国时期,铜器队的规模开始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群众主办铜器会的热情更为高涨,西部山区五乡镇几乎村村有大铜器会。每逢喜事和传统节日,各村的铜器队走村串户,或参赛比艺,或自娱自乐,尤以农历正月十五到二月二为最盛。

长期以来,遂平大铜器依据传统曲谱,不断传承、发展和创新,在我国众多民间打击乐中独具特色,在河南及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多次荣获全国、全省大奖。1988年、1990年,参加河南省第一、第二届艺术节,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表演奖,被载入《河南风情》。1986年、1991年,参加全省锣鼓大赛,分别夺得一等奖。2008年,应邀参加中国民间文化遗产进京展演展示活动,荣获金奖,并被授予“中华第一大铜器”称号。

遂平大铜器是我国古老打击乐的典型代表,主要乐器有大铙、大镲(又称钹)、大鼓等。以铙为主体乐器,根据不同情况,有的队会配小鼓、大锣、芒锣、手镲、二锣(小五件)及吹奏乐器大喇叭等。传统演奏技法有传、翻、揉、撂、对击、闷击等。传承至今的曲牌有140多首,现常用曲牌50多首。流传于遂平县及周边县市,主要分布在遂平县西部山区乡镇。

在槐树乡采访大铜器艺人的时候,记者不断从老一辈艺人口中了解到大铜器在这一代的流传历史,无论是清代的李全栓、江兰兵、李文贵、李纯良,还是民国时期的李满香,直到现代的于满良、李德坤、李春、刘清燕(女),可以清晰地看出诞生于这一方乡土的古老艺术,流传有序,口口相传,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记忆犹新,遂平大铜器的辉煌

 

1992年,我们130人,带着80大扇(大铙)、40对大镲、三面大雷子(大鼓)参加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演出,获得一致称赞。”采访中,大铜器艺人李孝斋说,这些虽苦尤甜的往事,并没有随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如美酒历久弥香。

当地群众告诉记者,李孝斋虽然70多岁了,但能清晰地记得每一次外出的时间、表演的细节等。

“如果不是学了大铜器,我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到外地去。”李孝斋告诉记者,12岁那年他小学毕业,过春节的时候看到同村的艺人表演大铜器,就被它深深吸引了。

“有的大铙一对重十几斤,扔到空中后还得准确地接住继续表演。这样的绝活,从小不打童子功是不可能学会的。”李孝斋告诉记者,传统的大铜器表演只是站在原地不动,根据节奏打,还有的是面对面的队员一只脚向前迈出一步拿着铙相互打一下而已。而遂平大铜器传承下来的就是扔铙、互拋铙的绝活,如果演出者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胆量,是无法完美地完成这样高难度的表演的。

“一个大鼓,一对大铙,一对大镲,就能走村串户地表演大铜器。大铜器属于闹器,逢年过节时才进行表演,而我们在农闲的时候就要组织人进行练习,不练习很快就生疏了,更不用说表演的时候出彩了。”大铜器省级传承人李德坤告诉记者,不同村庄的铜器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在暗暗较劲,每个队的曲牌、鼓点都不太一样,更没有在一起表演的可能。因此,每一个队都是在本村传承,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技艺高超的玩铜器艺人。

 

美丽传说,为大铜器披上神秘面纱

 

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片上,上级要求的时间为7分钟,如何在这7分钟内将大铜器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不再让它仅限于“纸上谈兵”,是当初压在遂平县文广新局副局长亓国清心头的一块巨石。

“虽然遂平大铜器早就入选省级非遗项目,但这先发优势被后来居上的西平大铜器和郏县大铜器掩盖。我们与西平交界,两家大铜器无论是传承还是表演技艺上,都不可避免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遂平大铜器申报国家级非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亓国清说。

“经过与乡间大铜器艺人交流,通过大铜器传承人的即兴表演,我渐渐了解了遂平大铜器与其他大铜器的区别。”亓国清说,遂平大铜器表演时,表演者会在开场时突然大喊“补天喽”这句话,当时他的心中就为之一动。

在遂平,女蜗补天的传说人尽皆知,而大铜器这一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演变过程中与当地的神话传说以及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融为一体,当表演者一起将大铜器扔向空中的时候,本身就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老百姓祈福消灾的良好愿望。

“我们每年都要为县里的几十个表演队配装备。而在这之前,这些昂贵的设备都由村民自掏腰包购买。”肖保汉告诉记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都由县政府搭台举办铜器大赛,全县所有的表演队都可以报名参赛,一等奖奖励现金5000元。而在槐树乡,每年正月十三也要举办铜器大赛。通过不断比赛,让大铜器队伍不断积累丰富的表演经验,不至于荒废了技艺。

 

邀约不断,遂平大铜器前景良好

 

在遂平大铜器还未被人熟知的时候,就有人将大铜器引荐给平顶山的煤矿。李孝斋等人曾于1992年、1993年、1994年连续3年春节期间到平顶山表演,同时代表当地一家煤矿参赛,得过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他们还参加过2008年北京北普陀影视基地全国非遗文化展示,赢得掌声无数。

记者了解到,遂平县成立遂平大铜器保护领导小组,设立专题档案室,对大铜器文字、照片、音像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建档,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培养传承人。定期举办大铜器汇演和比赛活动,不断提高大铜器演奏水平。先后投入资金50多万元,购买服装器具,扩大演出队伍。

“今后,我们还将深入挖掘整理,制作出版《遂平大铜器》文字摄影集和遂平大铜器专题录像片数集,成立‘遂平大铜器协会’,吸收代表性传承人、各乡镇队(会)会首和骨干入会,使各个铜器队建立广泛的联系。让遂平大铜器立足河南,走向全国,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作出贡献。”亓国清说。

记者采访结束时获悉,目前遂平大铜器已经接到淮阳举办非遗项目展示的邀请。届时,遂平大铜器将盛装在那里亮相,展示天中文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