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景照辉、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秘书长秦昌威、重庆市教委副主任牟延林、河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亚伟、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秘书长叶高翔、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驻马店市委书记余学友,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陈星,副市长冯玉梅,黄淮学院党委书记杨德东、院长介晓磊等出席闭幕式。
鲁昕在致辞中代表教育部对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媒体的朋友和国外嘉宾对此次论坛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鲁昕说,2014年4月,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一届“驻马店论坛”,启动实施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经过一年的努力,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顶层设计取得了新的进展,
改革试点取得了新的成效,产教融合实现了新的突破,国际合作实现了新开局,联盟工作取得了新成果。通过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更加广泛的共识,理论探讨更加深入,转型涉及的课题更加广泛,改革措施更加具体,产教融合成果更加丰富。
鲁昕指出,要把握变革,充分认识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和挑战。当前,国家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的调整,新技术革命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人口和劳动力的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带来了深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准确地把握这些新变革、新特点,主动拥抱变革,敞开胸怀参与变革、实践变革,充分认识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和挑战,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实践能力。通过转型和建设新型学校、新型教育,新类型的教育、新业态的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全面激发教育体制的活力和提高教育的竞争力。
鲁昕强调,要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地方高校要转变办学思路,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教育定位、任务和目标,为产业转型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转变办学体制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教育发展理念,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努力办成有价值的教育。
鲁昕说,“驻马店论坛”已经成为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希望论坛不断地创新理念,与会的地方高校要把新理念、新思考、新经验带回去,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统一到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全面认识地方高校面临的新挑战,积极参与改革,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为实现两个百年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力量。
李孝轩在论坛总结中高度评价本次论坛所达到的预期成果,并充分肯定了论坛的组织和接待工作。他说,本次论坛以“拥抱变革、创造价值——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应用技术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与使命,新兴战略性产业与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价值重建与评估体系研究等11个方面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论坛有交流、有分析、有思考、有探索,内容丰富,汇聚了智慧,凝聚了共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回顾和总结,本届论坛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在新业态、新模式、新变革不断涌现,以及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围绕拥抱变革、创造价值这一主题,集中研讨、交流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责任与使命,分析未来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针对性,为地方本科高校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变革趋势,明确转型方向和定位,深度释放转型发展活力,更好地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指明了方向。
二是参与广泛,内容丰富。本届论坛参加单位297家,其中有地方高校206家以及行业大学、国外境外高校及教育机构、行业企业、教育主管部门、政府部门10个、国内特邀嘉宾专家学者、国外境外特邀嘉宾专家学者,参会人数共计600余人,有很强的代表性、广泛性,并吸引了全国18家新闻媒体单位进行采访、报道。本次论坛议题丰富、形式多样,举办主场报告、分论坛报告13场,63位嘉宾发表了演讲,为与会代表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三是交流深入,成果丰硕。本届论坛上,鲁昕副部长,徐济超副省长、王梦恕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学者站在推动应用技术大学变革发展的战略高度,展示了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的最新理念和最佳实践,梳理了发展思路,展望了未来前景,针对推动应用技术大学主动适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变革,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者创造更多、更好价值,提出了诸多良方善策。同时,教育部与中兴通讯签署了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合作的协议,为深化产教融合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孝轩说,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是我们广纳海内外思想、智慧、经验、力量,共同探讨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发展大学的大平台,希望高校转型发展的未来蓝图在这里绘就,中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前途在这里延续,让我们以本次论坛为新的起点,再次启航,努力把这个教育领域的“达沃斯”办出更高的水平,为全面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断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