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已经被各路史学家所赞美了2000多年时间。对于其个人成就所创造的价值意义,也总能岁时代演进而萌发出新的内涵。本文则将追述历史的根源,以最简单朴素的视角,重走这位初代汉使的另类历程。
落后的世界观
传统的中原文化 并无世界概念
起初,世界这个词从印度引进翻译。所以传统的天下概念,才是张骞时代的基础性地理认知。早在上古阶段,原始的是天圆地方概念就已自然形成,并依次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纪中心,四周都是不能通行大海。倒是位于齐鲁之地的阴阳家邹衍,提出过有海洋文化色彩的大九洲观点,比较接近现代的7大洲认知。但遭政治重心位于内陆的帝国不屑一顾。
然而,先秦时期的对外联系也很早就以分散状态展开。无论是商朝妇好墓中的和田玉,还是荆楚文化圈里的地中海式蜻蜓眼玻璃珠,以及返销到西域巴泽雷克文化的战国青铜镜,都足以证明亚欧大陆内部有许多贸易线路。这些交流通道本身就早于秦汉帝国出现,所以要将多民族共同使用、共同维系的国际动脉归功于某一方开扩,本身就是不科学且有偏见的结论。
匈奴本身就不来源同一族群
到了秦汉交替之际,兴起的匈奴部族联盟,就比中原王朝更有世界眼光。不仅吸纳了韩王信、燕王卢纶等汉初诸侯,还支援陈豨这样的自立反王,并还利用了解汉朝官僚体系的宦官中行说。此外,他们也更早地探明了西部世界地图,在同汉朝高层的交流中加以炫耀。最后,甚至与企图叛乱的淮南王刘长取得过联系。
相比之下,汉朝在初年对抗匈奴的战争中,几乎没有同级别的开国元勋和中重要头目前来投奔。即使对方有内乱发生,也缺乏足够的文化层面吸引力。因此,除了先秦时代的虚无缥缈神话,汉朝人对于西部的世界,并为超过那些战国时期的北地边民。从知己知彼的角度看,汉朝无疑是暂时处于落后状态。
忙于被动防御的汉朝 对外部世界缺乏感知
出使契机
匈奴方面的消息 很晚才刺激到汉朝
由于格局差异,汉朝还是从普通匈奴降兵那里,得到了对方已击败西迁的大月氏。考虑到吐火罗系复仇无门,想到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合纵连横,共同夹击匈奴。
在使节人选上,郎中令体系中的郎官是重要选项。他们大都是因父受宠的青年才俊,或是家财充足的富户子弟。平时主要执行守卫宫门、作为车骑随从,随时接受皇帝的资讯和临时任务。这意味他们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军事素养、强健的体魄,还有强大的随机应变能力。特别是有重大文化隔阂的地区,传统的嘴炮说客容易被匈奴人轻视刁难。只有派出勇士,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西域世界,得到好战游牧民的尊敬和认可。
当时的汉匈双方 依靠和亲维持表明和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骞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随后在长安招募勇士作为斥候随从,得到了出身匈奴的奴仆甘父作为助手和向导。此人能骑擅射,熟悉匈奴等游牧民的风俗,对张骞熟悉西域情况提供了很多便利。类似搭配的胡汉组合,会在日后经营西域的使团和军队中屡次出现。
汉武帝继位初年,张骞与100多人的队伍离开长安。从陇西穿过边境,但只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的速濮王拿下。所有人被交给大单于发落,押送到在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在得知他们准备去寻找月氏人时,匈人反问自己如果去联络南越国,对方会准许吗?不过,即使得知汉朝企图,匈奴人也没有过度刁难。仅仅对使团采取分散关押,而且还给张骞安置了妻子,企图对其进行同化。
张骞在匈奴娶妻生子 生活了多年
再上征途
张骞首次从内部观察了匈奴聚落生态
但信守诺言的张骞并没有忘记承诺同样使命,反倒是凭借一身好武艺的优点,在匈奴社会受到欢迎。在全新的世界里,他特别留心了这里的风俗和军事传统。比如各部族有自己的牧区,每年都要大会三次,商议联盟策略或者出兵外战。他们没有文字和书籍,仅仅用言语来约束人们行动。但依靠中行说等投降者,也结合固有的图腾符号发展了“胡书”系统。主要用于财产清点与记录地形。
在没有战争发生时,匈奴人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但也有被俘获的西域人、秦人后裔为他们耕作,并会集中结寨居住。形势紧急时,人人都会练习战斗技巧。他们使用高度机动的骑兵队形,形势有利就进攻,不利就后退,更不以逃跑为羞耻。只要有利可得,就不管礼义是否允许。按照弱肉强食的淘汰法则,强壮的人吃肥美食物,老年人则吃残渣剩饭。
匈奴控制区的生存环境恶劣 让张骞印象深刻
也是在匈奴期间,张骞看到了很多逃避编户齐民的汉朝居民、躲避秦末战乱的中原后裔,和汉初流亡到匈奴的中原贵族后裔。对于后者来说,匈奴的部落联盟体系更符合贵族世界法则。这无疑为他们继续保持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提供便利。他们也带来了自己的家臣和军队,形成新的小部落,自己则成为对应的部落王或首领。前者则是因为匈奴人劫掠或者因为轻徭薄赋,主动逃亡到草原境内。所以即使被困匈奴中,张骞也有很多机会可以看同胞。这些人大都被分为牧奴、耕奴或工奴,专门为新主人去服务。
在滞留了十余年后,张骞凭借奴妻子和甘父帮助,基本上适应了域外生活。同时,由于失败的马邑之围,汉匈的表面和平也已彻底崩溃。公元前129年春,匈奴出兵进犯上谷(今河北怀来西南),汉朝也针锋相对地组织了关市伏击战。利用这个动荡关口,张骞趁胡人看管松懈之际,带着妻子、甘父等人出逃。当初跟随他的100多人,却因为分散关押而没能继续执行使命。
虽然侥幸脱逃 但张骞的许多物品已彻底丢失
进入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前后的亚洲东部形式
此后,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天山北麓来到伊犁河谷附近。他们遇到的是赤发绿烟的乌孙部族,和少数有着金发蓄着发辫的塞人遗民。通过他们才得知,匈奴和乌孙的联盟已再次击败大月氏,导致后者继续向西扩散。于是循着民族迁徙的路线,又走了十几天,才来到希腊化世界的东部边缘,位于费尔干纳的大宛国。虽然此地刚刚遇到塞人武士的斩首打击,但是依旧保留了繁盛的城市文明。
从古波斯帝国开始,这里就是帝国流放希腊叛乱者的西伯利亚。亚历山大的到来也进一步改变了当地文化风貌。到公元前250年,希腊军头迪奥多图斯自立为王,从而建立了巴克特里亚王国,这里又作为防御北方牧民威胁的大门。但是在地方总督欧克拉提德斯叛乱后,巴克特里亚与大宛已在前171年陷入分裂,各地陷入了分散割裂状态。
乌孙与康居这样的斯基泰系国家 也是张骞首次遭遇
因此,张骞看到这群龙无主的希腊人。由于在内斗和外敌威胁系损失了大部分优质兵源,最后给人留下了民弱畏战印象。留下的居民依然有优秀建筑师、商人、纺织工和艺术家,但缺乏出色的军人。倒是后来的塞人统治者,有不少使用弓矛的复合骑兵部队,能驯养精良的战马和骆驼。但极具希腊特色的巨石建筑和圆形钱币,以及设计科学的城市规划,还是让这位汉使大开眼界。
由于不确定大宛人是否可靠,张骞就以通商和皇帝的赏赐为诱饵,建议君主将他送到大夏和月氏。后者为了把握潜在的贸易机会,于是护送张骞抵达斯基泰系的强权康居。再由他们把他们转送到大月氏所在在阿姆河畔。由于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杀掉,他的夫人便为扶持统治者。考虑到自己已经使当地的希腊城市和塞人牧民臣服,蓝氏城也生活舒适,已经趋向于定居生活。也由于携带物资的丢失,张骞无法提供汉朝强大实力的证据,最终不能摸透月氏女王的真实意图。
张骞也在巴克特里亚市场上找到了蜀地特产
当然,张骞也是在巴克特里亚的集市发现了蜀地物产。可见当时的民间贸易已非常盛行,。在汉匈开战前的塞北、南粤、夜郎和滇国,都与中南半岛及印度等地有密切往来,包括各种不被长安朝廷所知的贸易往来。此后,一行人便踏上回到中原家乡的返程。
这次,张骞特意取道丝路南路,以便避开北方的匈奴耳目。在越过葱岭后,经过繁华的疏勒、于阗和克里雅等地。看到这里还有一些小月氏残部游牧,和周围的羌人一起生活。但是在穿越河西羌部时,又被巡逻当地匈奴人俘获。好在由于匈奴内部的动乱局面,让汉使得以再次脱身逃跑。
返程中 张骞第二次被匈奴俘获
返回东方
张骞的事迹 让自己轰动一时
在远征13年后,这位初代汉使终于成功回到长安,并因不可思议的事迹而轰动一时。身在长安的武帝听说西面有许多大国,还有很多奇特的物品,便致力于开对锁匈奴的第二战场。除了继续加紧联络西域各国,还不忘向西南方向探索,期望找到去往天竺的安全通道。众多西南夷与滇国的命运,也因此将被彻底改变。
张骞后来则以校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由于他熟悉对方的语言习俗,知道如何寻找水草,所以能保证大军的供给不出现匮乏。最后还因功绩被封为博望侯。但由于后来跟随的李广被匈奴骑兵包围,而张骞没能按时救援,所以按律法应当被判斩首。于是就用钱赎罪,从而受罚被贬为平民。
晚年的张骞 还有第二次出使西域
到了公元前119年,为了进一步制约匈奴发展,汉朝又开始拉拢北疆的最强势力--乌孙。汉武帝让张骞再次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数千万财物出使西域。由于恰逢乌孙内乱,希望在强权之间左右逢源,于是对汉朝提出的归化建议很不感冒。张骞就只能派副使分别访问大宛、康居、月氏和大夏等国,为汉朝提供更多的第一手情报。
总体来看,汉朝人的地理知识依旧显得非常局限。张骞的个人成就,仅仅将中原大规模接入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互动。但代表长安朝廷的外交旅途,显然无法说是为全世界共同利益而开辟丝绸之路。毕竟,所有的庞大文明交流网,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形成。
但对于中原而言,张骞的意义还是不容低估。他被匈奴人和羌人拘捕的经历,促成了朝廷对青藏游牧民和蒙古高原联合的新认知。日后的许多王朝,只要尚有余力便要驻兵当地,就是要构筑两个高原之间的安全屏障。他的归途,也为中原带来了新地缘眼光。比起相对隔绝的诸夏和九州概念,无疑是革命性进步。将中原是世界这一观念,逐步转变为处于在世界当中的中国,才是张骞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