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变,大龄青年的烦恼貌似没变……

编辑:李慧勤 时间:10/10/2020 11:00:43 AM 浏览:3221

“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着你们; 像我一样,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 ”

但其实,现代的很多年轻人反而羡慕上一代的人,因为他们那时房价很便宜,大学毕业了国家就给分配工作,物价也没有膨胀的过分。然而,现在呢,说多了都是泪。尤其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季。当然,我说的年轻人不包括那些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shopping、在阿尔卑斯山攀岩、在天上开私人飞机的“后浪”们。

回顾中国历史,有无数青年和当代青年有着同样的烦恼。 虽然大家不处于一个时代,但是却有些跨越时代的共鸣。

精致穷

即使是在宋代这样GDP在世界遥遥领先的朝代,富豪仍是少数,还多集中于汴京城。汴京城外,多的是为钱而奔波的普通人。

根据宋人李昭玘的记载:“贩妇贩夫,陆拾枣栗,水捉螺蠯,足皲指秃,暴露风雨,罄其力,不过一钧之举;计其价, 仅足一日之食 。”

▲南宋佚名《槐荫消夏图》

做小生意的人,风里来雨里去,费了好大力气才赚回仅供一日温饱的钱,这在宋代不是个案。而宋人又更注重当下,即使穷,也穷的明明白白 ,穷的精致文雅 。

北宋吕南公在《灌园集》里记载过一个在淮西打零工的宋人,住着茅草屋,日均收入正好可以满足温饱。哪一天多挣钱了,他想的不是存起来换房子,而是拿着多出的部分买酒买肉,与妻儿宴饮。

对于这位老铁而言,及时行乐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存钱换大房子,再说吧。

和他一样穷也要穷的潇洒的人不在少数,《嘉定赤城志》里,临海县令彭仲刚就指出过:“农工商贩之家,朝得百金,暮必尽用,博奕饮酒,以快一时,一有不继,立见饥冻。”

宋代青年虽穷,买不起名牌包,坐不起豪华车,吃不起松露帝王蟹,喝不上82年的红酒,但再穷,也要为喜爱的东西氪金。爱酒就为酒一掷千金,掷完千金怎么办, 且等明天再赚呗 。

▲明 仇英《竹林七贤图》

不止是宋人,其它朝代的青年也一样。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家住棚户区,收入微薄,可穷也拦不住他游走在竹林进行文艺活动。 清代的沈复 ,自己的小家庭都入不敷出了,还不忘和妻子芸一起举办或参加文艺集会,最后还出版了自己的日记《浮生六记》。

他们虽穷,却没有因此放弃对精致生活和自己所爱事物的追求,并且从中获取了快乐。这样的精致穷,比杜甫的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多了几分乐观的意味。

至于其中冷暖,当事人自己知道。

买房难

唐贞元年间, 白居易 赴长安赶考,用诗文拜谒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顾况调侃了一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彼时的长安城物价房价奇贵,大佬一句话虽是调侃,却揭开了白居易奋斗买房换房的心酸史。

初进公务员队伍,任职校书郎的白居易月工资16000文。根据《资治通鉴》记录,贞元三年,一斗米价格为150文。折算下来,白居易的月工资大概能买106斗米。这点工资只能买四五间茅屋,根本不能在长安城买房。

好不容易升官到了左拾遗,拿到了30万年薪,白居易也只是搬离了偏僻地段,却还是买不起长安市中心的房。 到了快五十岁,他终于在长安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一时间百感交集:“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

白居易的心酸,韩愈知道。同代人 韩愈 也是北漂长安几十年,才终于在长安城安了家,顿感心酸的他也写诗感慨:“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他的心酸道出了整个时代的心酸。根据《旧唐书》对元和十五年的记载:“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加衣粮半分。”

内侍省有房率仅36.7%,这还是在皇宫工作。吃皇粮的劳动者买房如此困难,更不要提普通人了。

而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房价更是高的离谱。汴京城内“ 尺地寸土,与金同价 ”,如此高房价压垮了不少有才青年。

▲苏轼一生足迹图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因为在汴京买不起房,还被孩子抱怨了,“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攒钱攒了一辈子,眼看着一线城市买房无望,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苏辙狠狠心,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变卖了一批藏书,才在河南许昌买下了自己的房子。

他的亲兄弟苏轼跟他一样为房所困,人生起起落落几十载,最终也才在江苏宜兴买下了自己的小房。

这时的他们,早已无力喊出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主义诗句了。

催婚又催生

当代青年被父母催婚时,还能反驳:“不结婚我犯法了吗?”

古代青年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他们 不结婚,真的犯法了 。

春秋战国时期,官方就颁布了法律规定了适龄男女必须婚嫁。《国语·齐语》里记载,为了促进人口增长,齐桓公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到了越国,勾践同志更进一步,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到了汉代,年轻人到年龄不结婚,还要罚钱。“女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十五岁不结婚就是大龄剩女了,还要罚五倍的人头税。想想现代,十五岁大家都还在上高中,天天苦读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怎么就成大龄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父母也不用催婚了,因为 国家开始强行分配对象了 。《晋书·武帝纪》记载:“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

虽然国家分配对象好像对单身人士挺友好的,但也不知对方是光脸还是麻子,对象好不好,只能靠运气了。

南北朝后期,法律越来越严苛。宋就规定了:“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再之后的北齐更严苛,高纬下令:“杂户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稳匿者,家长处死刑。”

女孩子到了年龄不结婚,不仅自己犯法,你父母也要连坐。如果父母隐匿不报,还要被处死。

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当父母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不结婚有风险,结了婚生了小孩还要承担小孩不结婚的连带风险。

好在越往后,政策越来越温和宽松。只是对于 催生,国家依然操碎了心 。

据《国语·越语》里对生育奖励的记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勾践为子民们的生育操碎了心,甚至用物质奖励来激励人们,更难得的是,还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到唐朝,国家还提倡男子娶寡妇,寡妇再嫁的二婚政策,可以说是很看重生育了。

996工作制

虽然996这个词是新创的,但实质性的996却源远流长。

从汉代的五日一沐到唐代的十日一沐,再到宋代的是个节日就放假,眼看着放假制度要比肩发达国家了,突然明朝朱元璋来了个急刹车。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带头践行了创业的艰辛。他取消了各种福利假,官员每十日休一天, 除了元旦、冬至这样的假日,其他时候只能上班上班还是上班了 。

员工想请个病假,还得上奏给朱元璋本人批复。最惨的是,像五城兵马司这样的岗位,不准请假,只准退休。

要么带病上班,要么回家抠脚,二选一,没有其它选项。

有个叫钱宰的官员,79岁了还没退休,累死累活的他忍不住私下里写诗发了牢骚,结果被锦衣卫记下了,第二天上朝就被朱元璋拉着一通问,吓得老爷子一身冷汗,还好最后朱老板准许他退休了。

明代的上班族苦。往前数几代,上班族假期虽然多,但也是吃够了996的苦。

再往前推,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自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丞相匡扶汉室,事必躬亲,既出力还费脑子,他的工作量之大连对手司马懿都感叹。

《资治通鉴》里记载,蜀国来使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拿命换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于当代社畜来说,是大写的不值得。

毕竟工作虽重要,休息也很重要。

古代青年也明白这个道理,像刘禹锡就差拿个大喇叭全网扩散:“无案牍之劳形。”然后怕暗示的不明显,还要来一句:“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邀。”

想放假不想上班的心思明明白白,大家都懂的。

社交恐惧症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无法以虚拟身份社交,可算是难为了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尤其是古代还没快递没外卖,想宅在家里都不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社交怎样也无法避免。那么,如果出门碰到熟人怎么办?

于是,一种被称为 “便面” 的辅助工具应运而生了。有了它,不再担心遇到熟人不打招呼不礼貌,打了招呼自己又尴尬的情况。

便面最早出现在汉朝,《汉书·张敞传》里记载:“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云:“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

古人遮面一般用扇子,唐宋时期便面的形状多不对称,“方不应矩,圆不中规”,形似门户,因此也被称为 “户扇” 。便面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社恐人士,看到人不想理会,用扇子遮住脸,对方就懂你的意思了,大概也会装作没看见或者不认识你走过。

有了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工具,社恐人士再也不担心开口脸红或者结巴,也不用纠结和对方打交道眼神往哪里躲。而且便面的合法使用,使得这一拒绝社交行为 不会被认为是失礼的。

到了宋朝,集市繁荣,爱上街溜达的人多。溜达着溜达着遇到熟人的概率极大,所以手持便面出街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这样一位用便面遮脸的行人,骑马的熟人都看到他了,他拿起扇子挡着脸,浑身上下写满了我不想和你讲话。

闻弦歌而知雅意,一般人看到对方拿出了便面,也不会再自讨没趣了。等人走了,拿下便面,还能当扇子扇扇风,悠哉悠哉继续闲逛,简直一举两得。

至于像林逋这样喜欢远离人群,不结婚不生子solo一辈子的高人,虽然不一定是社恐人士,但其行为可以被社恐人士借鉴,我避不开你我躲着你。天下之大,总有社恐人士的活路。

结语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烦恼,但是很多烦恼是共通的。996累人身,社恐诛人心,眼前没车没房更没钱,身后催婚催生可能又催回老家,这是每一个时代青年们的共鸣。

不管是消极应对,还是潇洒面对,青年们都终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前方虽道阻且长,但想想古代还有这么多同路人, 多少也是一点安慰吧。

1. 李昭玘. 《乐静集》卷11《代四兄求荐举书》

2. 陈耆卿. 《嘉定赤城志》卷37彭仲刚《崇俭素》.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3. 程民生. 《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 史学月刊,2008年第03期

4. 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72 卷233. 商务印书馆,2019年

5. 刘昫. 《旧唐书》卷16《宪宗本纪》. 中华书局,1975年

6. 左丘明. 《国语》. 中华书局, 2013年

7. 房玄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 2015年

8. 班固. 《汉书·张敞传》. 中华书局,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