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特派记者 黄晖
中国短道速滑队火了,因为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项目中夺冠了。还有一个人因为解说比赛也火了,王濛,冬奥会短道速滑4金得主,网友昵称“濛主”。
先欣赏一下王濛解说“名句集锦”,中国队半决赛遭遇波折,她提供专业视角:“美国那个,不应该出现在滑行跑道上,你是接棒人员!”果然,美国队和俄罗斯奥委会代表队因犯规被取消成绩。决赛中,中国队冲过终点,她淡定总结道:“不用看回放了,中国队赢了。我的眼睛就是尺,千分之一秒我都能看出来。”
专业十足、个性十足、地气接足的王濛,不但让我们欣赏到了被网友誉为“自春节联欢晚会以来最好的语言类节目”,赢得众多点赞,也为我们认识运动员提供了另外一个维度,看到了另外一些可能。
主播搭配退役知名运动员,早已是赛事转播的“国际惯例”。拿网球运动来说,四大满贯一开赛,不但能云集全球顶尖选手,还能聚起众多退役名宿,干吗?各家机构转播顾问!但在国内,除了足球、篮球、拳击等少数几个项目,其他赛事转播鲜见优秀运动员的身影,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不可一概而论,但“表达方式”的问题绝对不容忽视,连运动员加盟解说都要操起中规中矩的“播音语言”,不但削弱了“专业角色”自由表达的魅力,最终也限制了优秀运动员参与的空间,到头来直播间里就剩下一群“名嘴”。
王濛解说刷屏,不但说明运动员当解说“可以这样”,更可以理解为这种不一样的解说得到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认可。
也许您会说,如此解说走红,是来自东北的王濛凭着个性成就的“个案”。其实不然,“解说员王濛”的出现应该说是一种必然。
日益开放的社会和日新月异的技术,造就了勇于尝试、敢于表达、无惧个性张扬并拥有共同时代语言的年轻“新人类”甚至“新新人类”。运动员也不例外,新一代运动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的时候,同样展现出更多的灵活和个性。而且,常年的赛场历练,让他们中很多人自信、乐观、有趣。从杨倩到张雨霏,从奥运会到全运会,我们已经领略了他们的风采。他们中间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王濛”,而且一定各有特色,绝不会重样儿。由他们展现给公众的体育,也必定会更加立体饱满、有血有肉,更容易被了解和喜爱。
我们,也不要再限制自己的想象,一门心思只把退役运动员当教练员、体育老师了。他们能做的事,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