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5重大基础设施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盘点

编辑: 时间:7/30/2015 4:00:11 PM 浏览:1902

挥挥手,告别2014年。忙碌中,2015年如期而至。这一年,有哪些期盼,又有哪些变化呢?我们选取一批我省2015年将要完工或开始实施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惠民工程与公共服务项目,找到与这些民生工程息息相关的人,反映他们新的一年的工作、生活即将发生的变化,以此展望新年,迎接新年。2015,我们要稳稳的幸福。

河南2015重大基础设施惠民工程和民生工程盘点


 

     郑焦城铁

   喝碗油茶逛云台山就这么简单

   本报记者徐建勋李建华

   “很多事儿盼着盼着就进入我们的生活了。郑开城际铁路已经开通了,吃灌汤包,游清明上河园,仿佛抬腿就到的事儿。这几天看报纸上的消息,郑焦城际铁路2015年上半年就能开通,到那时候,喝碗油茶、逛逛云台山将变得简单。”郑州市民赵志刚觉得城际铁路的开通能够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民生。

   “焦作有山有水有资源,对许多郑州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和郑州的距离也就是70多公里。但无论坐火车还是开车都要一个多小时,走老黄河大桥怕堵车,走高速绕得远,还是有着很多不方便的。”赵志刚说,“等到郑焦城际铁路开通,去焦作的时间能够缩短到半个小时。未来郑州——焦作‘双城生活’都没有问题。”

   郑焦城际铁路开通后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方便了郑州市民到焦作走亲访友、游山玩水或进行商务活动,“同时,省会郑州的资源优势,如便利的机场、高端的购物商场、优质的医疗服务、高层次的教育机构、精彩的文化活动等等,这些,对焦作人来说肯定具有吸引力。也会促进郑州的大都市建设和进一步的繁荣。”赵志刚说。

   家住修武县城的袁玉婷也有同感,小袁毕业于河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两年前到云台山景区做导游讲解工作,接待了很多来自北京和郑州的游客。和许多爱美的年轻姑娘一样,袁玉婷工作之余有时会坐公交车到郑州找同学玩,一趟要两个多小时。“真的盼望郑焦城际铁路快点开通,这样的话,郑州的朋友来云台山会更快更方便。郑州有我喜欢歌星的演唱会的话,我也会考虑坐城铁去看看。”

   “一条城际铁路让两个城市血脉打通,资源共享度提升。郑焦城际铁路开通后,郑州和焦作两座城市以及市民无疑都面对着新的机遇,郑州辐射力会进一步增强;焦作找准定位,相信经济转型发展也将有新的突破。希望两地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能够充分把握机会,围绕两地资源整合做出大文章。”赵志刚憧憬地说。

大病不出县

   “以后看病,俺再也不想跑郑州了”

   本报记者李旭兵本报通讯员李珂君

   “以后看病,俺再也不想跑郑州了!”2014年12月29日,在中牟县人民医院呼吸科病房,60岁的患者善小洛病情稳定,正和病友聊着天。就在几天前,他被家人送到郑州一家省级医院,不到5天就花了3万多元,如今在县医院,每天只要几百元。前后一比较,老人觉得还是就近就医好。

   来这里做透析治疗的62岁肾病患者韩梅,过去也是跑郑州。她说:“现在再也不用奔波了,县里的条件一样好,报销的比例还高很多。”

   2012年8月,中牟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11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谈起两年改革给县级公立医院带来的变化,县卫生局局长王进兴感慨万千。

   “过去县医院场地有限,设备有限,一些大病治疗开展不了。”王进兴说,如今该县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都建成投用了新病房楼,购置了1.5T核磁共振、64排CT、大型C臂等先进设备。近3年来,该县卫生局联合县人社局公开招录硕士、本科学历的卫生专业人才558名。

   依照医改部署,2012年11月1日,中牟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了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仅此一项,两年累计让利群众2030.98万元。

   与药品“零差率”销售同步实施的,还有一条,就是“先诊疗,后付费”。

   “县里条件变好了,费用降低了,医院病人外转率也降低了。”对此,王进兴算了一笔账:“省三甲医院的人均住院费用在16000元以上,而我们县医院是3000多元,病人在县级医院,自己花费少了,也减轻了新农合和医保的压力。”

   “为更好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从2014年11月1日起,我省在全省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于中牟县政府近几年投资7亿元支持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不仅要把大楼建起来、硬件搞起来,更要把人才引进来,让百姓得实惠,“要尽早实现90%的患者不出县,在家门口就能把病看好。”

环境整治

   蓝天会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徐东坡

   2014年12月30日,在郑州高新区的泰祥电厂,高耸的冷却塔上白烟袅袅,而电厂的热水通过热力管道,温暖着这个冬天里的家家户户。

   泰祥电厂是参与郑州市2014年“引热入郑”的电厂之一。郑州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白建伟告诉记者,2015年,国电荥阳电厂也将加入到“引热入郑”的电厂中,为郑州市民供暖。

   引热入郑的推进,为郑州市大力推进锅炉拆改提供了支持。该市将锅炉拆改作为十大民生实事,超额完成了2014年拆改锅炉80台以上的任务,其中包括省直单位的28台。

   在省商务厅家属院,一位居住在这里的老太太说:“院里很多人都知道烧煤锅炉有污染,但又怕供暖跟不上,现在虽然拆了锅炉,但顺利纳入集中供暖了,2015年再不用为这事纠结了。”

   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王莹介绍,省政府2014年出台了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其中燃煤锅炉拆除是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全省已经淘汰2166台,共8144.1蒸吨,超额完成任务。

   “同时,全省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已经全部划定并正严格实施监督管理。2015年,随着这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城市燃煤使用量会越来越少,对大气的污染也会越来越少。”王莹说。

   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做“减法”外,我省在做“加法”上也在下功夫。据介绍,“气化河南”和“疆电入豫”工程都在加快实施,2014年预计新增天然气用户20万户,全省天然气使用量达到77亿立方米。“疆电入豫”工程已累计送电52亿千瓦。

   “我省还在大力推广生物能源、光伏能源等,2015年,我省清洁能源使用量将会越来越多,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省发改委一位相关负责人说。

   “随着蓝天工程的实施,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河南的蓝天会越来越多。”郑州大学环保志愿者王林说。

公共交通

   点准不堵,市民盻地铁2号线通车

   本报记者李林

   自2013年底郑州地铁1号线开通,一年来,郑州市民充分体验到高效、准点的现代化城市公共交通方式对出行和生活的改变。目前,郑州市地铁2号线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预计2015年将试运行,对此郑州市民充满期待。

   家住东风路花园路附近的刘世龙,在紫荆山附近的一栋写字楼上班。在他看来,路程不算远,公交车也多,还算方便。

   可是让刘先生最头疼的是上下班高峰期,“高峰期花园路简直堵成‘一堆泥’了,人也多、车也多,想打个出租车更难。”刘先生说。

   “如果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刘先生笑着说,“对于我这种上班族来说可是解决了大问题,出行时间足足要缩短至三分之一,这样我就又可以多睡会儿了。”

   在郑州大学新校区上学的王成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每周都想要回家看看父母,然而回家对他来说似乎不太方便。“从学校到二里岗的家,要倒两趟公交一趟地铁,行程两个多小时。平时还好,要是赶上逢年过节带着行李回家就有得瞧了。”小王一脸的沮丧。“如果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与1号线连成网络”,小王说,“那我就能经常回家看看了,父母想来学校看我也方便了许多。”

   “我住在北三环附近,离市中心较远,购物的地方比较少,满足不了女孩子的需要。”公司白领徐娜笑着说,“一赶上商场搞活动,我就要大包小包从商场扫货,可是目前不是很方便。”

   徐娜说,“买东西自然是要货比三家,如果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和1号线顺利连通,那么不管是二七商圈、国贸商圈、紫荆山商圈,一切尽在我手。”

食品安全

   后厨“现场直播”就餐更放心

   本报记者郭海方

   本报通讯员常存涛

   2014年12月30日中午,郑州市中原西路与西环路交叉口附近的“须水邓记”饭店,一场婚宴正在热闹进行。前来就餐的王先生发现,不仅一楼大厅有台大型立式显示屏播放着饭店的烹饪间、洗消间等即时场景,二楼大厅的几个挂式显示屏也都有后厨操作的动态显示。这是真的“现场直播”吗?

   “都是真的。”饭店的服务员向王先生介绍,“后厨、仓库都有摄像头,厨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大家眼皮底下,吃饭敬请放心!”

   郑州须水邓记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景瑞告诉记者,之前饭店就装有电子监控系统,但主要是为了防盗。2013年底,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免费在饭店的后厨重点部位安装了三个摄像头,在大厅安装了一个显示器,后厨操作的全过程全显示,前来就餐的客人都说好。见此情景,他们自己又出钱安装了一批摄像头和显示器,现在整个饭店共有40多处监控,不仅客人放心,厨师和所有员工自身的卫生意识、操作规范意识也大大增强,饭店的生意也异常红火。

   在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中原分局数字监控平台指挥中心,包括须水邓记在内的全区310家纳入数字化监管的饭店烹饪间、洗消间、仓库等场景清晰可见,自动在大屏幕上滚动显示。

   “信息化监管是食品安全科学监管的重要内容。”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巡视员孟宪飞表示,2015年3月1日至5月31日,我省将在全省范围内试点运行餐饮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系统,6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正式运行。届时,日常监管、量化分级、餐饮服务许可、摊贩备案等工作全部在网上办理,我省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棚户区改造

   800万人将圆“住房梦”

   本报记者谭勇

   2014年12月30日16时40分左右,在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置工程瑞锦小区1号楼前,42岁的曹古寺村村民孟国勤正在忙活,他抬起胳膊,擦了擦额头的汗,脸颊上还沾了一些土。

   “看,俺们的人正在忙着搞楼房的配套工程呢。”顺着孟国勤手指的方向,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楼甚是壮观,楼间的空地上,三五成群的工人们正在忙着修建院内的道路、游园、绿地。

   “这都是给自己干活哩,一定得干好。”作为城中村改造的受益者,2015年4月,孟国勤将在这里有属于自己的房子。

   与孟国勤的期待不同,开封市铁塔一街64岁马慧玲老人已经从低矮破旧的棚户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以前几代人挤在小平房,房子又老又旧不说,几乎家家房顶都漏雨,长年不见阳光,潮湿的屋子满是霉味儿。”2014年12月31日上午10时许,正带着小孙子在小区玩耍嬉戏的马慧玲,忆起从前住在棚户区的日子唏嘘不已。

   行走中原,越来越多的我省群众享受到了住房保障的阳光。来自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开工建设的公租房累计110.84万套,加上历年来建设的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99.77万套、经济适用住房65.86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总套数达276.47万套。

   “这些住房全部交付后,可以解决800万人的住房困难,覆盖城镇人口的19.39%,基本达到‘十二五’末保障覆盖面20%的总体要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住房保障处处长千战应说。

   不久的将来,我省现有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城市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将得到根本的缓解,“住有所居”的梦想渐行渐近。

改造薄弱学校

   “全面改薄”让学校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陈小平冯芸

   中牟县城东路小学校园北面,一幢漂亮的四层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2014年12月30日,该校校长郝瑞告诉记者,“春季开学这桩新教学楼就能投入使用,孩子们就不用再挤在一起上课了”。

   郝瑞对于学校以前的状况记忆犹新:原来的教学楼是上世纪90年代村民们集资修建的。由于建筑质量不过关,地上墙上多处出现裂缝,基本成为危房。“那时候看孩子们在里面上课总是提心吊胆的。只要下课铃一响,校领导都得轮流站在楼下‘值班’,看见孩子在楼上追逐跑跳,就把他们喊到楼下玩。”

   “我们是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直接受益者!”郝瑞说,孩子们现在上课的南教学楼就是政府投入200多万元薄改资金,于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可以容纳12个班。每个班里都装上了“班班通”,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现代多媒体教学带来的便利。

   中牟县教育局副局长闫书杰说,近年来,仅在中牟县,中央、省、县三级就投入专项资金逾1.17亿元,用于薄弱学校改造。目前,中牟县的中小学在校舍、仪器设备、图书配备等方面都有了相当大的改善。

   据了解,我省正在编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规划(2014-2018年)》,明确了包括消除D级危房、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在内的20条“全面改薄”底线要求。

   “2015年,我希望能把操场修整一下,教学楼前的地面凹凸不平,也需要重新硬化……”郝瑞笑着说,“相信‘全面改薄’一定会让学校越来越好,我们的孩子也不会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