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如何育新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其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德向善的价值追求,提出了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礼义廉耻、扶贫济困等许多重要的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几千年的风雨历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修齐治平的历史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诸多理念,其背后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理性探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使命坚守。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和不良思潮的影响。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为青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中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思想营养和实践智慧,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还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守住根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形式,更好地向当代青年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和“优秀”,让他们从心底接受它、认可它并为它自豪。只有搞清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才能真正坚定文化自信。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将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达94.8%。但是传统文化只占短视频生产内容的很小一部分,其普及度、覆盖面与流行文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够“流行”,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慢文化”,其表现方式未能较好地契合新时代青年的“快”需求。
传统文化是一种“慢文化”。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内涵十分丰富,自成知识体系,呈现形式也相对稳定。传统文化从产生、发展到传承至今,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刻苦专研,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专业性。对于想要接触和了解它的人来说,既要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储备,还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与新时代的消费特征和青年的认知学习特性之间有距离。新时代最大的消费特征就是“快”。“快”是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本身带来的改变。技术的本质就是不断创新和突破,追求速度与效率。技术的进步带来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代表物理速度与效率的短、快文化大受欢迎。比如短视频,发展历史很短,但因其内容丰富、形式多变、节奏短快,迎合了人们碎片化消费的需求,从而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新时代的青年有着独特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的成长过程、学习认知、消费习惯都深受“快”文化的影响,也更容易接受“快”的事物。传统文化 “慢”的特征与新时代青年的“快”需求之间未能取得平衡。针对新时代青年的认知特点和真实需求,只有进一步创新创造,运用更多元、更鲜活、更高效的表现形式,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吸引青年的关注和兴趣。只有关注传统文化才能了解传统文化,进而从理性上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坚定文化自信。
守正创新,守住传统文化“慢”的内核。“慢”是传统文化的表现特征,也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慢”意味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深厚滋养。只有经受得住实践和时间考验的文化,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化。因此,要守住传统文化“慢”的内核,不能为了迎合新时代青年的“快”需求而一味求变。技术进步带来的“快”文化,本质上是人对技术的依赖,是人的主体性的削弱。新鲜的、多变的形式固然可以吸引青年的好奇和兴趣,但却不能真正满足人的价值需要。运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辨别取舍,剔除其中具有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的部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创新,创造传统文化“快”的形式。传统文化只有被接受和认可,才能继续传承下去,因此,传统文化要创造“快”的形式,迎合当代青年的“快”需求。具体如何做,河南卫视探索出了一个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的路径。从《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到《少年游》,河南卫视依靠5G、互联网和自媒体,以网剧加综艺的方式,将古老的、静止的文化以艺术的、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期待。既弘扬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唤起了广大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认同,坚定了文化自信。当代青年的“快”需求既是技术发展的结果,还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创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要处理好本土与外来的关系。经济的全球化伴随着文化层面的交融和碰撞,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传统文化既要创新表现形式,努力抓住当代青年的“人”;更要在各种缤纷形式的文化中,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凸出和强调文化的民族特色,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抓住当代青年的“魂”。
当代青年只有在更深层次上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才能真正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姚晓强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