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 再向三山行·太行山采风③丨“欠十步”还要再进一步

编辑:李慧勤 时间:12/26/2023 2:31:16 PM 浏览:438
河南日报 2023-12-26 07:40:32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让马海青感到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开电三轮载着老伴到镇上取快递。

  快递通常由远在北京的女儿寄来,有时是两双鞋或两件衣服,有时只是几袋点心。可无论是啥,老两口都兴高采烈去,心满意足回。

  前两天山里下了场雪,气温骤降,北京那边寄来一条电热毯。12月19日,雪后初霁,老两口不疾不徐又出发了。

  恰好在这天,记者一行也要到老马家——欠十步村。

1224_2.jpg

  一大早,出安阳市区走京港澳高速,从台辉高速绕道,进入林州市最南部的临淇镇。一路上,既看山也看雪,白雪层层叠叠,为太行平添了几许温柔。途经石门水库,再往山上走十几里,翻过一条又一条山脊,转过一道又一道沟,欠十步村就“藏”在最里面。

  临近中午,我们和取快递回来的老马几乎同时进村。他家门口,一条黑色拉布拉多犬老远冲我们叫。阳光跟随我们进了院子,高大的玉米垛、忙碌的洗衣机、光秃秃的梨树,就连雪堆都被蒙上一层淡金色。

1224_5.jpg

  “快进屋里暖和暖和……”老马媳妇忙前忙后,待我们坐定,茶几上已经堆满苹果、爆米花、花生等零嘴儿。从饮水机接了壶开水,老马给客人泡上了“铁观音”。

  他说,年轻时在外面干活儿,挣了些钱后回到老家,夫妻俩种了十几亩地,收成不错,农闲时在村委会帮忙。说起现在的生活,他咧嘴一笑:“儿子在外务工,收入稳定,女儿一家定居北京,家庭和睦,平时隔三差五寄东西来,小娃娃们放假都回来,俺两口身体好,过得不赖……”

  老马家客厅不大,但该有的都有。且不说摄像头、取暖器、无线路由器等电器一应俱全,还有一间专门存放粮油、酒水等生活物资的小屋。老马媳妇忙完,拿起手机向记者“炫”儿女发来的视频……

  这日子,哪像是一个偏远的深山村呐!

1224_4.jpg

  “不光老马家,村里531户1354口人,几乎家家如此。”驻村第一书记郝建军说,今年2月,他被安阳市派驻到欠十步村,来之前把困难想尽了,可这个深裹在太行腹地的古村落,却给了他太多意外。

  首先是出行不难。“如果是平原村,这不算啥,但欠十步有14个自然村,分布在周边11道沟,村委会距最远的自然村有6公里。以前不通水泥路,逢雨雪天就断了联系……”郝建军说,从2000年开始,在村党支部书记李保林的动员下,在外创业的村民纷纷慷慨解囊,先后给村里修了近万米路。

  后来,当地政府接力帮扶,拓宽硬化了4.8公里道路,从村委会能通到每个自然村。如今,村村通了水泥路。

  其次是吃水不难。曾经该村水源缺乏,人畜吃水基本靠天。2015年,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报请上级支持,建成20个30平方米的水窖修建项目,开掘1眼480米的机井,基本可满足全村生活用水需求。

  近几年,年轻人陆续走出去,留守的多是老年人。生活难不难?

  也不难。“前几年,村里引进140千瓦光伏、欧投林、蔬菜大棚等项目,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协调两家风力发电公司,在山顶安装20多座风力发电设备;发展连翘、核桃、花椒等特色种植,农民收入节节高。”从2000年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李保林说,2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现在是1.2万元。

1224_3.jpg

  “我入户走访,发现大家的冰箱塞得满当当,老百姓种点菠菜能吃一季,高兴了去镇上买些肉,自家有地侍弄,外面有人挂念,不懒惰,不焦虑,不攀比……”郝建军感叹,也许这就是山里人的幸福哲学。

  而且,村里早就通了移动网。郝建军来后,又协调运营商,今年9月安装3个小型移动信号设备,这几天正在调试联通信号。

  “以前为了吃饱饭打拼,现在为了过得好奋斗。”聊起欠十步的未来,老支书有成算,“要说大伙儿还有啥不满足,那就是都闲不住,想要蹚出一条致富新路。”

  “‘欠十步’还需要再进一步。”第一书记有思路,“村里正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打算借几个老院子发展乡村旅游,以保护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希望这里被更多人关注,让深山群众生活质量更高、养老更有保障。”

  从村里下到出山口,差10步不到5公里,于是有了“欠十步”的村名。

  尽管老话说“吃饭七分饱,凡事不求满”,但衣食无忧的欠十步人却还要再进一步……

  河南日报1998年6月12日关于欠十步村的报道《欠十步,离富裕还差几步?》。

  “三山”今昔说

  做好“进一步”的大文章

  □童浩麟

  “以前为了吃饱饭打拼,现在为了过得好奋斗。要说大伙儿还有啥不满足,那就是都闲不住,想要蹚出一条致富新路。”25年后,同事们再访欠十步,竟然和我25年前发现的欠十步村人的精神状态是高度的一致,山里人依然不失乐观和自信。

  乐观和自信是幸福的源泉,更是发展的源泉。

  25年后,欠十步人发现,偏远不代表落后,传统蕴藏着味道。重访欠十步,记者带来新的喜讯:欠十步村要申报中国传统古村落。这个国家级的名头有一个明确门槛,就是要求现有老村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乡村景观格局,新建部分还能延续传统肌理和风貌特色。欠十步人的特有的精神状态,恰恰留住了乡愁,守住了欠十步特有的财富。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开发乡村旅游,在家门口增加村民收入,这个路径,既实际又环保。

  有个问题:申报只是目标,如何发展、如何保护是关键。欠十步的乡村旅游开发,要与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相适应,过度商业化会让欠十步人失去他们珍贵的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不是目的,而是对珍贵遗存保护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保护和传承古村落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精神,让欠十步的古村落继续谱写好自己的“文化”未来。

  “欠十步”往前再进一步,是篇大文章。

  (作者为1998年本报“三山行”太行山采风报道组成员)

责任编辑:胡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