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中国,须先理解全国两会。
2024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代表委员从四面八方奔赴北京,共商国是,共话发展。
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刚给麦田浇过水,有些人则可能刚放下手中的粉笔。
从1954年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这样的场景就成为了常态。
今年的全国两会,正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这一特殊的时间节点,再次引发了对中国式民主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很大,有着14亿人口,决定了民主要“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式民主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的。全国两会就是一个体现中国式民主的平台,它汇聚了来自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代表委员,让他们在这里发声,让他们的声音汇聚成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
黄久生,这位来自河南信阳的农民工,是全国人大代表中的一员。连续多年,他带着乡亲们的嘱托,带着工地上的汗水,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为乡村振兴、农民工培训等议题发声。
在全国,像黄久生一样的代表和委员,还有很多。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16.7%是一线工人和农民,还有21.3%是专业技术人员;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来自34个界别,其中,超过非中共委员60.8%,而且56个民族都有委员。
于是,在两会发言中或代表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村里的乡亲们托付我”“厂里的大伙儿嘱咐我”!
这些声音透露出代表委员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不仅仅是代表自己的声音,更是代表了广大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等群体的心声。他们通过两会这个平台,为人民群众发声,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这种民主参与的方式,既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中国的民主制度优越性。
读懂中国式民主,是读懂中国的关键。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正是有了中国式民主,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才形成了最大公约数和统一意志,汇聚起同心同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