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4月1日,河南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7周年。挂牌七年来,河南自贸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书写了创新与开放的时代答卷。
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贸区高水平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深化集成性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在产业发展、功能提升上取得更大突破?
顶端新闻中原策推出《先锋“试验田”里看变化》专题策划,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为河南自贸试验区实践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更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陶宏展:依托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 先锋“实验田”里看变化
近期,“低空经济”成为政策焦点。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打造低空经济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拓展低空经济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
可以看出,加速布局和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识。同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政策叠加使低空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一、低空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就广泛使用的概念而言,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载体,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以通用航空和无人机相关产业为主导,具有辐射链广、产业链条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征,在城市智慧治理、交通物流、应急救援、农林植保、观光旅游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商业化路径逐渐明朗。
低空经济的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低空经济与数字技术相伴而生,相互促进,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北斗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在低空经济发展中实现创新、突破和成果转化应用,是实现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是低空经济发展需求不仅可以引致低空空域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还可以促进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体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重要产业载体;三是低空经济是一条高度延展性的全新产业链,可以带动航空制造、科技研发、系统开发、航空服务等相关上中下游关联产业发展,培育低空综合发展新业态,同时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促进有效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释放消费潜力,形成新的增长引擎。据测算,到2030年,低空经济规模将有望突破2万亿元,对中国经济综合贡献将大幅提高。
二、河南低空经济发展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一是政策优势。国家层面和省级层面均高度重视河南低空经济发展。在国家层面,批准建设以航空经济为主题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批准郑州、安阳两个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批准安阳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在省级层面,河南较早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相继出台《河南省通用航空发展规划(2014-2020年)》、《河南“十四五”航空经济发展规划》和《河南省通用航空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2-2035年)》等政策性文件,支持鼓励通航产业和无人机产业发展。
二是产业基础优势。得益于政策推动,河南已取证或备案的通用机场达到7个,并有多个通用机场在加快建设,为通航产业发展提供了较有利的空间载体。
作为工业大省,河南低空经济已初具规模,郑州和安阳在航模制造、航空文化、航空表演、航空科技体验、航空展览、航空运动、航空培训、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等产业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并建立了多个无人机产业园、航空文化产业园和应急救援产业园。
同时,河南涉航企业和无人机企业不断增加,部分企业和产品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安阳蜂巢无人机整机制造和猎鹰消防无人机、郑州三和航空自转旋翼机和消防无人机、安阳全丰植保无人机、高安航模器材等,优势明显。
三是市场规模优势。低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依赖于市场规模,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为低空经济走进现实,实现消费场景多元化、商业化、规模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低空经济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提供了良好的客观基础。
如人口规模优势可以促进低空经济在城市智慧治理、交通物流、应急救援、公共服务等场景应用,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农业规模优势可以促进低空经济在农林植保、农田测绘、作物检测等场景使用,实现低空经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旅游规模优势可以促进低空经济在航空表演、航空运动、航空文化、航空展览等场景使用,实现低空经济与文旅协同发展。
三、河南低空经济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
虽然河南低空经济布局较早,比较优势明显,也已初具规模,但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低空经济属于高壁垒产业,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特别依赖航空器发动机、螺旋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和航空器数字化控制系统的使用,河南在这方面的科研力量还与欧美国家、甚至是国内低空经济发达省份如广东、四川、安徽等有相当差距。
其次,低空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空域管理限制,特别是低空空域资源的使用、航空器的适航认证等环节,还受制于飞行器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飞行规则等体系建设,河南相关改革和突破还较落后。
再次,低空经济发展依赖于市场主体,无论是比较成熟的无人机领域,还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等新领域,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河南市场主体竞争力比较弱。最后,低空经济发展依赖于人才基础,特别是数字化和高端制造等方面人才,河南人口规模优势还没有形成人才优势,对人才吸引力不足,人才基础比较薄弱。
四、以制度创新打造河南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自贸区作为制度创新主阵地,以河南自贸区为依托,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助力河南打造低空经济产业高地是其应有之义。
创新低空管理机制。一是以自贸区为主体,协同郑州、安阳等低空试点地区,积极申建国家低空经济示范区;建立低空空域专业运行管理和服务中心,加大空域开放范围,放松空域资源管制,推进低空数字空域和空联网、智联网、服务网建设,创新航线管理、安全管理、场景管理保障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低空空域管理效率。
二是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基础上,与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共同推动适航审定安全性、可靠性及符合性标准建设,提高适航审定过程效率;同时结合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加强飞行器技术标准、应用规范和飞行规则等体系建设,提升飞行器安全监管效能。
创新低空科研机制。一是依托自贸区管委会、郑州航院、安阳蓝天实验室和涉航企业,联合建立体制机制灵活创新的低空经济研究院,实行市场化运营机制,探索政产学研用高度协同、深度融合的新型科研模式,整合创新资源,营造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生态,重点攻关通航和无人机发动机、高性能芯片、降噪等核心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创新链产业链。
二是以低空项目为牵引,建立基于人才发展的引聚育留机制,探索知识入股、技术入股、项目聘用、双聘结合等柔性引才机制,建立分目标、分阶段、分流程、分贡献等创新绩效考评指标,给予科研人才充分的“试错”空间,探索实施年薪制、配套股权期权、岗位分红、项目绩效分红等市场化激励方式,激发科研人才潜能,在人才引聚育留政策上建立比较优势。
创新低空主体引培机制。一是整合现有分散的低空经济相关园区,规划建设高标准低空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全力招引集聚一批全国范围内航空器整机制造、零部件制造、技术解决方案、数据化平台等低空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实行“一企一议”“一企一策”,给予政策最大幅度倾斜,带动引领河南低空经济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设立财政性低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民营企业市场敏感度高和活力强的优势,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空产业投资,孵化、培育一批聚焦航空培训、航空表演、航空运动、航空旅游、航空物流、农林植保等低空经济场景应用的市场主体,简化企业手续申请流程,加大补贴、奖励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低空经济商业化应用,释放低空经济消费潜力。
专家名片
陶宏展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商业经济研究所
唐晓旺: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策源地 | 先锋“试验田”里看变化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唐晓旺
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河南自贸区是河南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在推进制度创新、集聚高端要素、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今年,河南自贸区7岁啦,已成长为一名“追风少年”,在制度创新的道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未来一个时期,河南自贸区要锚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改革开放的动能,以制度创新引领河南实现高水平现代化。
一、发挥制度创新先行区的优势,加快创新要素的汇集与融合
突出自贸区制度创新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逻辑中,技术、知识、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先行区,在加速高质量要素汇集与融合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未来一个时期,河南自贸区要发挥制度创新先行区的优势,推进高端要素在自贸区集聚、融合,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氛围。
加快高质量创新要素集聚。依托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与诺基亚、芬兰SLUSH、甲骨文、思爱普、中国移动等国内外的大数据企业的合作,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打造河南数据资源汇集制高点。发挥自贸区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和培育企业家、科技专家的高净值人才资源,促进技术、知识、管理等高端要素的集聚。
推动与传统生产要素融合。劳动者、资金和土地尽管是传统生产要素,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有同样不可或缺。要加快推进龙湖金融岛建设,发展自贸金融、离岸金融等新业态,完善现代金融产业链,形成金融集聚发展的核心区。加快传统生产要素与新生产要素的结合,不断催生新要素业态,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素支撑。
二、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实践应用和商业化转化
加快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要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在强化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争取国家及省重大创新平台、大科学装置、算力中心落户自贸区。依托中国郑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研究出台专门的支持算力发展的优惠政策,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算力基础设施集群。引进国家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在河南自贸区布局建设一批研究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重大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科技成果的实践应用和商业化转化是孵化培育新产业的重要支撑。要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调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部门从事前瞻性科研技术探索创新的积极性。为此,加快建立“揭榜挂帅”“赛马制”和“科学家+企业家”协同机制,探索实施科技创新群主制。深化科研经费投入和转化的税费制度创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支持政策创新,提升政策强度,催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加快建设开放的科技创新生态。完善科技创新文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社会保障。要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快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努力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三、发挥开放合作桥头堡的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发挥对外开放“实验田”功能。在自贸区,要全面引入国际通行规则和制度,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实施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提高制度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在自贸区先行先试推进一些敏感领域的开放,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开放,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开放等,为未来扩大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提供经验。
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结合河南自贸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型、航母级的跨国企业集团。要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重点优势企业牵头建立创新联合体,加大重点技术布局和全链条融合创新力度,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链条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低碳能源、前沿材料、未来网络、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和新型储能、高性能复合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算力网络等方向,找准点位,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将河南自贸区打造成未来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专家名片
唐晓旺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
齐爽:以制度创新激发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升级的澎湃活力 | 先锋“试验田”里看变化
2024年4月1日是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7周年。7年来,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形成了多项制度创新成果,自由贸易试验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未来,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引领下,在深入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要求下,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应聚焦制度创新,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基础性制度等方面,形成更多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真正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坚持制度创新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的重中之重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开放的前沿、主阵地,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制度创新。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对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做出重要部署。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赋予其更大改革自主权,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改革探索,积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
2023年年底,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持续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实施自贸区和功能区提质行动,优化贸易结构、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2024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高标准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在全国开放大局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未来也必将在更大力度改革开放中不断释放新动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以制度创新推动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升级的对策建议
制度创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作为改革的试验田,深入推动实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应坚持解放思想、守正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线;以率先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为目标;围绕扩大投资领域开放及投资管理体制创新,推进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金融领域及金融制度开放创新,完善法治领域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等主要任务;持续深化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和自主改革;把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
(一)推动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营造更加自由、便利的制度环境。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推动职业资格互认和工作许可、工作签证便利化;支持数据有序便利流动,开展跨境业务试点,探索下放增值电信业务外资准入审批权,在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动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第二,营造更加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制定符合国际同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安排,在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等方面实现重要突破。探索制定《河南企业对外投资与海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办法》,并予以定期更新,重点对安全审查、行业监管、外汇管理、劳工管理、环境保护等法规形成基础性合规准则。
第三,营造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营商环境。以权责清单为依据,厘清部门监管职责,防止“监管空档”“一事多罚”“以罚代管”。省级层面可探索出台《加强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工作指导性意见》,重点加强对取消调整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与此同时,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推行信用监管,推动建立事前诚信承诺、事中评估分类、事后联动奖惩的信用监管体系。
(二)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与RCEP契机深化制度型开放
RCEP协议生效后,已核准成员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RCEP在货物贸易方面的优惠关税,将为亚太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促进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大幅增长。
第一,给予郑州片区RCEP示范区更多自主权。在示范区内部率先探索实施进口商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即允许RCEP成员国贸易出口商出具的原产地声明文件,与签证机构签发的原产地证明文件具有同等效力;探索原产地累积认定、计算、通关等便利化举措,提升企业利用本规则的便利度。
第二,在省级层面探索成立“河南RCEP一站式服务中心”。负责企业开办、涉外贸易许可、税务综合服务、普惠金融等综合业务,原产地证、国际商事证明等RCEP专项业务,企业申报、特殊物品通关公益代理服务以及RCEP相关政策宣讲解读与指导、示范案例宣传推广等“一站式”服务。
第三,除聚焦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RCEP规则探索外,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还应加强对高水平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和贸易救济等规则的探索。
(三)聚焦DEPA、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协定做好压力测试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2024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对接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一直以来都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使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应以制度创新落实局部开放,为我国全面扩大开放和对外谈判做好压力测试。
第一,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部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综合执法新模式,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推动相关国际组织在自贸试验区设立知识产权仲裁和调解分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制定,积极探索出台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相关的解释文件或配套条例。
第二,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竞争政策。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全面实施普惠化的产业政策,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域;加强对内外资企业在准入条件、政策待遇、资源要素获取、产权保护等重点环节的公平竞争审查。
第三,探索建立与高水平国际经贸规则相适应的跨境服务制度。对标CPTPP制定跨境服务贸易境内规制,制定与跨境服务贸易相适应的人员流动政策,制定实施更加便利的资金支付和转移制度,探索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贸易救济制度,探索建立与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四)跳出河南看河南,以改革整体谋划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
全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在战略优势互补、跨区域产业协作,还是在政策环境营造、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动发展都可以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创造更多新的机遇。因此,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提质升级,应“跳出河南看河南”,既结合河南自身发展需要,又把河南放在全国对外开放大局中去思考和布局。
第一,河南可主动作为,牵头探索建立“中部六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合作联盟”,在制度创新、区域联动、产业合作等领域集聚跨区域经验,形成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竞争合力。
第二,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向西加强与广西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动,向北加强与东北三省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动,并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把西南和东北地区的内外贸发展串联起来。
第三,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向东加强与上海、广东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联动,通过创新“飞地经济”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等途径,带动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链优化升级。
第四,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向南加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联动发展,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两个总部基地”等政策,实现加工增值企业的利润提升,促进相关产业链向东盟的进一步延伸。
专家名片
齐爽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研究所
郭宏:努力建设更高标准自贸试验区 | 先锋“试验田”里看变化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郭宏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河南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营7年来,秉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按照国家赋予的“两体系、一枢纽”战略定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监管、法律、要素资源等领域深化改革探索,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日益彰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政策制度体系,已成为全省深层次改革的开路先锋、高水平开放的先导力量、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自贸试验区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河南要深入贯彻中央和总书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水平、提升市场准入水平、提升改革系统集成水平“三个提升”为重点,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更大力度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障碍,为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第一,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行动。对标CPTPP、DEPA等高标准国际规则,重点推进新兴领域、“边境后”领域、行业规则标准等领域的对接,着力破解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完善有利于对接国际规则的制度框架。紧抓我国跨境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机遇,推行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提高服务贸易监管水平。推动跨境资金流动、科技金融、跨境电商金融等领域金融服务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稳妥推进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边境后”规则领域改革探索。
第二,开放大通道提升行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推进全球物流网络布局。加强与沿海港口合作,打造沿黄陆海大通道,不断放大开放大通道优势。创新实践“空铁陆海”多式联运,着力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河南向全国货物流通最快最好的多式联运国际性物流中心迈进,促进交通区位优势加快转变为枢纽经济优势。
第三,高能级开放平台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内陆空港型自由贸易港建设,探索构建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推动自贸试验区与全省各类开发开放平台制度创新共试、改革赋权共享、政策措施共用,协同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深化国内海关口岸开放合作,加快形成高效运营的功能口岸体系和辐射全球的口岸开放新格局。
第四,产业链供应链提升行动。探索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制度创新。积极拓展中间品贸易,打造区域中间品贸易市场。加快发展离岸经济、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形态。紧抓“一带一路”、RCEP实施机遇,构建优势主导产业对外合作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部经济、产业链高价值环节,建设更高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五,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实施更加积极开放人才政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创新制度,优化创新生态,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深层次制度和政策障碍,打造创新要素聚集地。加强国际创新合作,构建便捷高效的创新要素出入境通道,提升与全球创新网络节点的交流可达性。探索建立“离岸研发、就地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第六,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对标世界银行易商环境评价体系,着力推进监管框架、公共服务、实施效率三位一体整体改进。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准入,进一步破解市场主体“准入不准营”问题。推进管理和监管模式适应新经济、新业态发展的需要,着力解决制度创新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问题。加强法律服务创新,推动立法决策与高水平改革开放决策相衔接相适应。
第七,数字自贸提升行动。推动数字化改革和自贸试验区建设充分融合,打造数字政府,提升数字监管、数据治理效能。加快推进数字物流、数字金融、数据枢纽、数字口岸建设,建立数字经济创新先行区。加快对标高标准国际数字贸易规则,推动数据要素市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八,系统集成改革提升行动。持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进政府部门职能整合与流程再造,强化协同合力。完善央地、省地、部门间常态化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和相关政策衔接。在推进重大改革举措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全流程梳理改革逻辑链条、设计改革事项、集成改革举措,形成同步联动改革的责任链、措施链。
第九,区域协同发展提升行动。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引领示范作用,提升省内外协同发展水平。推动构建全省制度创新协同机制、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合作区收益共享机制。加强自贸试验区内外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生态链的协同互动,强化功能关联,推动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全方位推进黄河领域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协同创新发展。
专家名片
郭宏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 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