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河声丨相信行走力量 回答“何以中国”

编辑:李慧勤 时间:8/19/2024 9:21:26 AM 浏览:433

相信行走的力量,行走的背后是执着、是奋斗,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步伐从未停下,创造出五千多年的辉煌灿烂,一直走到今天。

8月15日晚,“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拉开序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步起时,心已远方。8月15日晚上,“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拉开序幕,接下来,将邀请媒体记者、网络达人、在豫留学生等90余人,通过现场推介、蹲点式和行进式采访以及专家访谈等形式,前往郑州、开封、洛阳、许昌、三门峡、安阳、商丘、漯河、南阳等市,在中原大地上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于悠久历史、博大文明中探寻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这是一场走向历史文化长河深处的追溯之旅,是与最早的中国、盛世的中国、文化的中国一次深情的相遇。

从二里头夏都遗址,到殷墟遗址,中间隔着近千年的风风雨雨,中华文明的种子在黄河水的灌溉下,扎根中原大地茁壮生长。由2000余片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的绿松石龙,是华夏文明龙图腾初期的样子,而一片片龙骨上面刻着的神秘文字,更是古老汉字的原始根脉。闭上眼感受贾湖骨笛的悠扬乐声,用心抚摸夏商青铜礼器的庄重辉煌,并在一件件文物中了解清楚周代礼乐制度发展完善历程,我们会真切明白,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怎样塑造形成的,何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我们答案,那是基因造就的生命密码,是文明曙光照亮先祖脸庞的神采。

外国朋友走进洛阳牡丹瓷博物馆。

“探·国之源”“探·礼之源”“探·文之源”“探·德之源”,每一个主题都需要回响。知来处,方能明去处,源头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在“何尊”青铜器上,刻有铭文“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是“中国”一词首次出现,表达的是周武王灭商后想定都洛阳的想法。

为什么河南人在日常生活里张口闭口都说“中”?这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不灭记忆,也是践行华夏圣贤修身治国信仰的文化认同。“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在双槐树遗址聚落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已有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来到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我们更能切身体会“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为政理念,而站在开封千年未变的城市中轴线上,我们才能读懂“中”“和”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内浮雕作品《国脉》。

文化像河流一样,在流动中走向广阔。大运河改变了中华文明的走向,而河南则是运河文化的集大成者。大运河上看河南,行走在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我们不仅能看到大运河的开凿及运河上的水工传奇,而且还可以看到千年运河万物通济,隋唐盛世国运繁华。伫立在开封州桥及汴河遗址边,我们似乎能感到祥云间的海马水兽欲破壁而飞,依稀能听到穿越千年的淙淙水声。品味大运河文化并不单单是汲取传统历史文化营养,中华民族正在凝聚、开放、交流、包容、奋进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的自信与底气。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风景的浏览,既需要丈量历史的长度,也需要碰触文化的广度。近几年,河南持续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面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走出了一条文旅“破圈”新路径。欢迎四海游客来河南旅行,欢迎大家多讲“何以中国”的河南故事,因为河南是中国人的“老家”,这里始终有着血脉传承的澎湃跳动。相信此次相约行走河南采风的朋友们,一定能体悟到更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网络平台精彩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行走在路上,有自然的曼妙,生命的极致,文化的探索,精神的拓展。来吧,行走河南,做一名当代徐霞客,在“诗与远方”中叩问、回答何以中国。(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蔡相龙)

微信图片_2024081612502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