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5月8日,走进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劳动实践基地,菜畦里的空心菜、西红柿生机勃勃,养殖区内的小白兔、小黄鸭呆萌可爱。
周末,这里会举办深受孩子们欢迎的劳动实践课。孩子们在这里变身“小农夫”,沉浸式体验农事、学习各类农耕知识。
除了劳动实践课,该中心的公益课堂还开设剪纸、绘画、书法、舞蹈、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并结合时令与节庆,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在绘画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手执画笔走近交警、环卫工人、医生等劳动者,开展“劳动者素描”活动,用画笔致敬平凡英雄。寒假期间,画年画、祭灶神、蒸花糕、贴春联、挑花灯……孩子们体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
“我们家长平常都在忙工作,带娃成了难题。”义马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王芳介绍,在一次社区民意调查中,很多居民反映带娃难、孩子无人看管等问题。
群众“点单”,中心“接单”。“我们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资源,提升文明实践阵地服务效能,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开展常态化公益课堂活动。”王芳介绍,他们联合市教体局、团市委、专业教培机构等举办公益课堂,并吸引大学生、社区“五老”人员、热心居民等参加,累计有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公益课堂活动。
该中心还加强与企业、志愿者的沟通,精心设计课程,把公益课堂移到生产现场、果园里、公园里。“课程表会提前在全市4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布,家长可就近为孩子选择课程。”王芳说。
在义马市泰山路街道狂口社区食堂举办的蒸花馍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和面、造型、装饰,自己蒸的花馍成为留在他们心头的童年味道。孩子们还到义马市消防救援大队向消防员学习灭火防火知识,到开祥化工等企业实地了解污水处理过程。
义马市公益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模式,走向更广阔的社会,让孩子们从小就在心里种下文明的种子。截至目前,义马市依托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阵地,推出“周末营”“寒暑营”等公益课堂,累计组织公益课堂活动560余场,有3.5万名社区群众受益。
推广模式
聚焦群众带娃难、阵地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义马市的公益课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接单”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活动;以党建为纽带,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将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纳入服务网络;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联动,在功能上做加法、在距离上做减法,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