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见真章:吴房街道老年食堂成为社区治理 “微支点”

编辑:李慧勤 时间:8/28/2025 4:23:06 PM 浏览:25

阳光照射着吴房街道施庄社区老年食堂的玻璃窗,张阿姨就端着碗坐在靠窗的位置。“小王啊,昨天听你说国家开始实行育儿补贴政策了?你再给我念叨念叨。”她朝着正在擦桌子的食堂义工小王喊了一声。这个不足百平米的食堂里,升腾的蒸汽中不仅飘着饭菜香,更藏着政策宣传的巧思、矛盾化解的温度、更涌动着协同共治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8-28_162521_864.jpg

一饭一菜间,政策落地有着落。在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上,施庄社区老年食堂成了接地气的“传声筒”。老年食堂的义工会端着热乎乎的面条,坐在老人中间聊医保报销新规。近来育儿补贴政策成为了老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在老年食堂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义工则在一旁适时补充,解答大家的疑惑。“我儿子儿媳最近正打算要二胎,听说有育儿补贴,具体怎么补啊?” 王大妈好奇地问道。食堂义工耐心地解释道:“这次的育儿补贴是针对 0 - 3 岁的婴幼儿,从2025年1月1日起,每个月可以领取300元育儿补贴……” 就这样,在饭桌的交流中,老人们对育儿补贴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78 岁的李大爷说:“以前看文件像看天书,现在边吃饺子边听讲解,啥政策都门儿清。”李大爷的话道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在老年食堂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政策宣传不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融入了日常生活的交流,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听得懂、用得上。

筷子碰勺子,矛盾化解有温度。在化解邻里矛盾方面,这个小食堂更是有着独特的 “魔力”。社区里的纠纷类型大多是邻里纠纷。前段时间,赵叔和孙姨因为噪音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社区调解了几次都没效果。老年食堂的义工看在眼里,特意在午餐时把两人安排在相邻的座位,端上他们爱吃的饭菜,笑着打圆场:“赵叔您爱听戏,孙姨孙女学钢琴,都是雅事,咱琢磨着错开时间,不就两全其美了?” 饭桌上的轻松氛围消融了隔阂,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商量出了互不打扰的时间表。这样的故事,在老年食堂里时常发生 —— 一碗热汤的温度,一句贴心的劝解,就能让剑拔弩张的矛盾化为会心一笑。

老年食堂之所以能成为矛盾调解的“风水宝地”,源于它天然的“熟人社会”属性。老人们每天在这里碰面,社区义工熟悉每个人的脾气秉性,调解时更容易找到“共情点”。

锅碗瓢盆响,协同治理有和声。多元参与的治理模式,让老年食堂的功能不断延伸,成了居民共商家园的“议事厅”。

微信图片_2025-08-28_162527_168.jpg

老年食堂的餐点热气腾腾,几位老人围坐一桌,一边用餐一边闲聊。话题从可口的饭菜自然转到小区生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最近小区新增的绿植看着真舒心,就是得想想怎么长期维护好”,有的念叨“楼下台阶要是能再装个扶手就更方便了”。一顿饭的功夫,老人们不仅交流了生活感受,还你提建议、我补想法,为小区绿化养护、适老化改造,安全隐患提醒等出谋划策,用这样接地气的方式,参与到社区的协同共治中。

如今,施庄社区老年食堂早已不是单纯的吃饭场所。在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基础上,它是政策落地的 “转化器”,把生硬的条文变成老人听得懂的家常话;是邻里关系的 “粘合剂”,用烟火气焐热彼此的心。这个看似平凡的小食堂,正以最温暖的方式,撬动着家园的大美好,书写着社区治理的大文章。

通讯员:沈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