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英在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
□记者 李晓敏 文 平伟 摄影
本报讯 昨天上午,在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内,45岁的王新英躺在床上,伸出胳膊,献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当天下午,“生命种子”搭乘飞机被送往江苏,去挽救一个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王新英是漯河人,是一名自由工作者,家里上有老人需要照顾,下有学生需要供养,夫妻两人承担着较重的生活压力。虽然日子清贫,但王新英却很热爱公益,2002年,她加入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先后58次无偿献血,献血量累计达到19600毫升。2010年4月,她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4年10月份,王新英接到漯河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说她与一名江苏的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是否愿意进行高配。
“当然愿意。”随后,王新英积极配合,进行了高分辨配型和全面体检,并达到了捐献条件。
根据中华骨髓库和移植医院安排,王新英于2月11日赶到郑州,进行捐献前的准备工作,而这时,她也拿到了烟花爆竹销售许可证。不过,这个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许可证并没发挥什么作用。
“没人看摊,不能再卖了。”王新英说,公婆八十多岁了,行动不便,家里还有孩子,所以,她来郑州捐献造血干细胞,家里全靠老公照顾。
谈及是否遗憾时,王新英哈哈一笑,“当然不遗憾,挣钱啥时候都行,但是人命不能等。”
昨天上午,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采集,王新英捐出了206毫升造血干细胞,随后,“生命种子”搭乘飞机被送往江苏,当天晚上,便输入到了患者体内。
据了解,截至目前,河南已经有467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人数位居全国首位,王新英是中华骨髓库第4748位捐献者,河南省第467位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