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中在收藏室。
●晚报记者 李 杨 实习生 国书玲 文/图
红色收藏品是时代的产物,它不仅为当代人及后来者提供了精神食粮,而且为研究中国现当代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和实物佐证。“这些人民公社时期的饭票、工分册、画报等,记录了那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它们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
儿时的红色记忆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遂平县退休干部李景中的家中,就像来到了一个“红色”的世界,这里到处都是李景中的红色收藏品。在这里,记者不仅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革命题材的连环画、报纸杂志,而且见到了人民公社时期的饭票和记工分的小册子。“这是红卫食堂半碗量的米饭票,这是一张面条票,这张是人民公社时期的油票……”李景中耐心地为记者介绍这些票据。他深情地注视着这些票据,就像凝视着久别重逢的老友。
“我是唱着《东方红》长大的一代人,这些红色收藏品记录了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我对这些红色收藏品的感情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李景中说,1958年,只有10岁的他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李景中对饭票有着很深的感情。他说,每次看到这些饭票和画报,他就想起当时人们鼓足干劲挣工分的情景。
小票据大故事
1968年,李景中作为下乡知青与农民同吃同睡。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景中从一个农村孩子的手中得来了一张面值“半碗米饭”的饭票,这勾起了李景中童年的记忆,让他想起了那些集体劳动、集体排队拿饭票领饭的日子。从那时起,李景中就开始收藏饭票、工分册等。
“每一张票据都有一个故事,就像每一粒麦子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一样。”李景中说,这些饭票都是农民用汗水换来的,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李景中拿着一本已经发黄的工分册告诉记者:“工分记录员在这上面记下每个社员的工别和出勤天数,月底评比。评比时根据社员劳动态度、出勤天数、干活质量,评出一天应得的‘标兵’工分。”
“这种记工分的劳动管理制度在全国得到推广,许多人民公社印制了类似工分票,按月、周或日发给社员,作为劳动所得的计量单位。年终,凭工分总数的多少进行‘分红’(即分配粮食和其他副食品)。”李景中说,当年,在全国大多数农村人民公社,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仅相当于当时的人民币0.2元或0.3元,最低的仅值8分。
对于收藏他从不懈怠
“他每个星期都要到外地的古玩市场转转,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样的日子他已经坚持了大半辈子。只要我们老两口活着,他的收藏就没有尽头。”李景中的老伴儿张金华笑着说。看着李景中把这些红色收藏品像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她也有成就感。现在,对于老伴儿的收藏爱好,她举双手赞成。“老有所乐才会身体健康。”张金华说。
“为了买这张介绍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规划图,我往外地跑了很多趟。”李景中说,遂平县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全国首个人民公社,这张公社图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这是作为遂平县人应该尽力保存的一份珍贵历史资料。“无论何时,只要我遇到那些带着历史印记的红色收藏品,我都会竭尽全力进行收藏,因为这些红色收藏品是历史给我们的财富。”李景中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