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所高校食材由30多家品牌商包揽 揭秘河南高校如何组团采购

编辑:张萌 时间:8/25/2015 11:27:45 AM 浏览:2484

河南高校组团采购 从源头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招标大会现场

   阅读提示:高校伙食安全,涉及师生众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在源头,高校如何把好食品原材料供应关,从源头上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近年来,以郑州大学为代表的省会高校,搭建起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平台,逐步建立起了健全的监督体系,通过规范招标程序,加强过程控制,从源头上保证高校伙食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有效降低了伙食原材料采购成本,稳定了食堂饭菜价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郑州地区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的显著成效,引得河南其他地区纷纷学习效仿。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在河南有望形成燎原之势。

   大河网 记者 许会增

河南高校组团采购 从源头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食用油样品

   【现场】

   “七夕”佳节30多家供应商与28所高校“结对子”

   8月20日上午,省会高校第八届饮食原材料联合采购招标大会在郑州大学举行。本次联合招标活动共有28所高校参加,联合对米、面、油、肉等七类大宗物品进行招标采购,84家供应商前来参加竞标。

   当天是个特别的日子——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也是“结对子”的好日子。经过层层选拨,高校向30多家供应商伸出了橄榄枝,与供应商结成“对子”,签订了供货合同。

   本次联合招标活动共有28所高校参加,包括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郑州轻工业学院、中原工学院等高校。由于高校数量多、“块头”大,涉及48万名师生,所以本次的采购量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年采购量预计将达到4100万公斤。

河南高校组团采购 从源头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肉类样品

   【揭秘】

   招标程序是怎样的?

   既然是招标活动,招标程序是怎样的?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人情的干扰?

   据郑州大学后勤集团副总经理路志敏介绍,招标小组前期在媒体上发布招标公告,随后对投标商户进行资格预审,最终确定符合投标要求的84家商户。接着,具有投标资格的商户还要进行“比武大赛”。由评委根据样品质量、所标报价及服务承诺等综合议标、评分、定标,与供应商签订供货合同。

   据了解,为保证“阳光采购、廉洁采购”的顺利开展,河南省教育厅、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各高校纪检监察部门的负责人及在校大学生代表参与到伙食原材料样本的质量检验过程,并对招标大会进行全程监督。

  

河南高校组团采购 从源头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鸡肉样品

   如何从84家供应商中选出30多家?

   很多人关心的是,招标过程中这30多家供应商,是如何从84家中脱颖而出的呢?

   路志敏介绍,首先,招标组的工作人员对产品进行第一次编号。所有供应商按照要求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招标工作人员将每家供应商的产品分成一小份样品。这些样品的包装都一样,从外观上无法分清是哪个供应商的产品。然后,由招标工作人员在样品上贴标签,再在标签上进行编号,每个编号对应着一个供应商,这是第一次编号。从标签上看,除了编号不一样,其他没有什么差别。

   接着,由评委进行第二次编号。评委在之前的标签上再贴标签,贴完标签后,再随机进行编号。这次的编号,与招标工作人员所贴的的编号不同。由于评委在此次编号之前,看到样品的标签上只有数字,所以他们无法得知这些数字对应的产品到底是由哪个供应商提供,避免供应商“走后门”。

   最后,由学校的纪委工作人员进行第三次编号。纪委工作人员在评委贴的标签上再次贴标签,再在标签上编号。上次经评委编号后的号码,经过纪委这一关,完全看不到了。

   “通过三次贴标签,三次编号,最终评委所见到的样品,是纪委的编号,评委根本无法得知样品分别属于哪些供应商,打分的时候避免‘关系分’。而纪委负责整个招标过程的监督,不参与打分,也不知道每个样品是哪个供应商的。所以,确保了招标过程的公平、公正。”路志敏说,最终评委打出分数后,需要层层揭秘,才知道入围的产品属于哪家供应商。

   评委是如何来分辨产品的优劣呢?

   在介绍如何辨别产品质量高低之前,让我们先看一下评委阵容的构成。“评委是由28所高校主管饮食的总经理、饮食科的科长以及经理组成,他们从事这行业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知识,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产品好不好,一眼就辨出。”路志敏说。

   在招标现场的一个陈列室里,桌子上摆满了面粉、大米、鸡肉等样品,靠窗户玻璃的一侧,则摆放着一排用塑料壶盛着的食用油,借助光线,各个产品的透明度一目了然。

   评委是按照什么标准来打分的呢?产品之间是怎么一决高下的呢?路志敏介绍,评委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原材料标准来评判产品的优劣。他以食用油为例,介绍了产品是如何被选拔出来的。

   首先,用眼睛看食用油的透明度和颜色。透明度高的、颜色正的产品是好产品。透明度不高、颜色不正说明油中杂质含量多,不符合标准。

   其次是现场用油炸食品。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发现油烟多不多、耗油量大不大、炸出来的食品颜色正不正。油烟多、耗油量大、油炸食品颜色不正的,同样说明产品的纯度不高。

   如果产品过了以上“关卡”,那就说明产品质量合格。过了质量关,还得再一绝高下,比武方法是啥?这就是产品要在价格的“擂台”上“打擂”。“我们是优中选优,谁家的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服务好,谁就入围。”路志敏说。

河南高校组团采购 从源头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大米样品

   【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产品以次充好将进入“黑名单”

   过了招标关,供应商与高校签订了合同,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在今后的供货过程中,供应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该咋办?

   路志敏介绍,与高校签订供货合同的供应商,同时也需交一定数量的质量保证金。在今后的供货过程中,学校将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如果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供应商的保证金首先被没收。另外,如果造成后果,供应商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

   拿到高校的供货合同,并不是说供应商就拿到了“护身符”。高校还将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并有相应的退出机制。“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供应商将进入‘黑名单’,永不具有投标资格。”路志敏说。

   【数字】

   七年累计节约伙食成本近亿元,师生获益了

   据了解,2007年,郑州大学牵头省会高校共同搭建起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平台,并于每年举行一次联合采购活动,算上今年已经举行了八届。

   “参与的高校由2007年的11所增加到今年的28所,食品原材料年采购量也由第一届的360万公斤上升到去年的4000万公斤,累计节约伙食成本近亿元,切实维护了广大师生的利益。”郑州大学副校长谷振清说,2007年,郑州大学牵头省会高校共同搭建起了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平台。经过八年来探索与实践,该平台逐步建立起了多部门指导、多层次参与、多渠道沟通的监督体系,通过规范招标程序,严格准入制度,加强过程控制,从源头上保证高校伙食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有效降低了伙食原材料采购成本,稳定了食堂饭菜价格。

   河南省教育厅财务处副处长魏春民表示,我省高校后勤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尤其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就餐人数最多的高校,在做好自身伙食工作的基础上,以高度的社会政治责任感充分发挥在河南省高校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牵头省会高校举办饮食原材料联合招标采购,经过八年来的努力打造出高校餐饮工作的一张名片,多次被教育部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推广。

   河南农业大学是郑州地区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平台的创始成员之一。该校后勤集团副总经理纪清印说,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是源头,学校把好源头关,食品安全工作就做好了一大半。“自从实行联合采购,我们学校没有发生过一起食品安全事故。”尝到联合采购的甜头后,该校不仅对大宗物品进行招标采购,就连食盐、花椒、酱等调料也是由学校统一采购,然后再分配到学校的各个食堂。“目前,市场上很多调料都是小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让师生吃上‘放心料’,所以我们学校统一采购。”

   河南工业大学同样也是郑州地区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平台的创始成员。该校后勤有关负责人介绍,实行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的最大作用是保证食品安全,让师生吃上放心食品。“由于竞标成功的企业,都是大企业大品牌,管理规范、质量过硬,还有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很快就能查到源头。”

河南高校组团采购 从源头确保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面粉样品

   【声音】

   当成公益活动来做,无形的利润胜过有形的利润

   通过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高校节约了成本,商家就损失了利润,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此,商家是咋想的?

   雏鹰农牧集团凭借质优价低的优势,成为了高校大肉产品的供应商,这是该公司第三年与高校签订供货合同。公司负责高校业务的经理李兴鹏坦言,虽然为高校提供产品的业务利润非常薄,但是他们还是非常重视。原因何在?“通过层层筛选,能够成为高校的供应商,本身就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好,这无形中就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同时,公司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灾区捐款、为高校捐款、在高校设立助学金等,这块儿业务的公益性要高于盈利性。”

   “我们为高校供货有15年了,在高校开展联合采购之前,我们公司就给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供货。”作为高校供应商中的老伙伴,河南金苑粮油有限公司为高校提供面粉,能够连续15年成为高校的合作伙伴,这本身就给了企业一块“金字招牌”。该公司负责高校业务的经理高纪星介绍,“高校业务几乎是零利润,但是我们公司看重的是无形的利润:一是这些高校影响力大,能成为这些高校的供应商,本身就说明公司的实力和产品的质量,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二是学生本身不富裕,想让学生伙食的成本降低,这一块算是公司对高校的支持,也是我们公司的社会责任。”“我们的产品,批批检验,只有合格产品才能出厂,我们对为高校提供的产品质量尤为重视,保证让师生吃上‘放心面’。”

   【专家】

   联合采购值得推广,中学也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高校开展联合采购是个好事!”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认为,如果各个高校都分头去采购,很容易产生腐败。所采购到的原材料很难保证是质优价低的产品,很可能是质低价高,这会导致食堂伙食质量下降,师生产生怨气,不利于社会稳定。

   他认为,高校通过联合采购和招标,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高校的原材料采购在阳光下进行,可以避免腐败,通过这种形式,就可以保证高校采购到质优价低的产品,有助于稳定学校食堂的饭菜价格,让师生都获益;另一方面,在招标的过程中,企业通过市场的竞争,凭借质量过硬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这也有助于培育大型的农副产品企业。企业发展壮大了,再通过规模化生产,产品的价格又可以降低,高校的采购成本也随之下降,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不过,有一点需要高校注意。刘道兴说,高校联合采购过程中,不宜把产品的价格压得过低,需要给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否则,企业不赚钱甚至赔钱,很难长时间保证产品质量。“双方需要合作共赢。”

   “高校联合采购值得推广,不仅是高校,中专、高中甚至是初中都可以采取这种模式。”刘道兴说道。

   【展望】

   多地跃跃欲试联合采购有望形成燎原之势

   由于郑州地区的高校实行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的成效显著,“隔壁”的新乡地区,也将郑州地区的先进经验借鉴过来,并付诸实施。

   据河南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副处长、后勤服务集团副总经理张海涛介绍,驻新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从2014年开始,至今举办了两届。第一届联合采购,由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新乡职业技术学院5所高校参加,招标大米、面粉、食用油、猪肉、鸡蛋、禽类、豆腐等7大类食品,年采购697万公斤,年节约伙食成本70余万元,惠及师生12万人。

   2015年,新乡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加入驻新高校联合采购小组,参与高校由5所增加到7所,联合采购的品种由7种增加至12种,年采购大米、面粉、食用油、猪肉、鸡蛋、禽类、杂粮、豆腐、白糖等共计780万公斤,联采中标价约低于市场批发价10%,年节约伙食成本近90万元,惠及学生14万人。

   据介绍,为保证原材料的质量,驻新高校成立了联采中心,建立了章程,制定了《合格供应商管理办法》和《优秀供应商评选办法》,明确了供应商奖罚及淘汰机制,有效调动了供应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饮食安全与就餐利益。

   郑州、新乡两地高校的经验做法,其他地市的高校都看在眼里,他们跃跃欲试,纷纷前去取经。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在河南有望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