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游子归乡。在万家团圆的时刻,长辈们又会对孩子们谆谆教导,这叮嘱当中,便有家风家训的传承。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举手投足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网友说:“家风是家庭的支点,少了这个支点,家庭不会传承和谐与善行。好的家风传递善文化,蕴含着草根哲理。”今天,我们选取几篇网友关于家风家训的故事,看看那些潜藏在民间的智慧。
网友故事
爷爷说睡懒觉没出息
大河网网友穷庐主人
说到家风家训,我家很简单,就是要早起不睡懒觉。爷爷身体力行了一辈子,小时候,总是天不亮就听见爷爷在院子里的咳嗽声,然后全家人都不敢马虎,无论大小都赶紧走到院子里,洗脸刷牙,然后该干啥干啥。
从小,我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因为爷爷总是板着脸说,小孩家,睡懒觉没出息。早起三光,晚起三荒。事实上,我们全家人,只要能起得来,每天都不会睡懒觉。哪怕是在寒冬的早上,爷爷也会对我们小孩说,没事扫地去。有几次,我起床晚了,就罚我最后一个吃饭。
后来,我知道《朱子家训》的开头就是,黎明即起。可是我不知道爷爷是不是按照《朱子家训》的要求来治家的。因为爷爷幼年丧父,仅仅读过两年私塾,然后就开始艰难地养家了。
早起,对我影响很大。以前,我会坚持晨跑。现在,有了孩子,我也开始让他们早起,逼他们早些起床。虽然,他们不情愿,我还是要让孩子们养成早起不睡懒觉的习惯。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大河网网友杨子蕾
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带着我游历名山大川,我两岁登黄山,4岁游长城,9岁爬泰山。儿时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完全没有概念,只是会想着要和父亲比赛,便也忘记了腿酸和劳顿,不知不觉到达了山顶。
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勇敢进取,随着自身的成长,逐渐明白爬山的过程,也是在强化内在个人心性品德的过程。每次爬山,父亲总喜欢“不走寻常路”,放弃索然无味的人工登山台阶,自己另辟蹊径,或是满布灌丛的土路,或是坡度甚陡的山石。虽然攀登的难度加大,但沿途的美景与手脚并用的趣味性却是走台阶无法体会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爬山的时候父亲经常这样告诉我。现在我所具有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每年必有的家庭活动——爬山。
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
大河网网友老辛
小时候,为了躲避饥荒,父母带我去新疆投奔了姥爷家。
那时候最隆重的娱乐就是看露天电影,各家自带板凳,或者在后面站着看。一次电影散场,我见一个小板凳剩在场子里,就搬回了家里。姥爷看不是自己的板凳,背面写有一个“冯”字。连队姓冯的仅有两家,姥爷便让我登门询问,把板凳还给了人家。
借此机会,姥爷给我讲了“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的道理,意思是面临财富不要随便取得,面临灾祸和责任不要随便推脱。还给我讲了颜回的故事,说是孔子在家乡教学时,由于学生们家境贫穷,笔墨纸砚常有丢失,大家怀疑是颜回偷盗。孔子为了试探颜回,便在放学路上,用红纸封上一锭金子,丢到他回家的路旁,颜回看见金子,并未装入口袋,而是扬长而去。
姥爷告诫我说,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这是做人的本分,也是远离灾祸的法宝。长大后,我才知道这句话原本出自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姥爷用它来教育我们,并要求我们传于后代,使我们受益匪浅。
孝敬长辈代代相传
大河网网友云中山
我们家是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尊敬长辈,孝敬老人。如今,我的孩子也渐渐长大懂事了,在日常生活中,我总是会提醒他,不能忘本。因此,儿子虽然生长在“421”家庭的环境下,享受着“独苗”的待遇,但是他一直很懂事,从不骄横无理。
我的祖母已经87岁高龄了,一天我开车去接祖母出来,打算带她在公园逛逛,路上我问儿子:“你觉得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他说:“生命呀!”我顺势说:“生命很重要,也很宝贵,所以我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会珍惜。比如,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儿子斩钉截铁地说:“对,所以今天带外婆出来逛逛,我们要孝敬长辈。”到了公园,我把轮椅从车上拿下来,让外婆坐上,儿子马上说:“妈妈你辛苦了,让我推太姥姥吧!”上坡的地方,我想帮忙,小家伙说:“我行的。”只见他铆足了劲,脸涨得通红,嘴里还喊着“加油”,一路推着我的祖母登上坡顶。
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
大河网网友浅浅
10岁那年,我们还没有搬进楼房,住的还是那种院子挨院子的平房。邻居家有位叔叔,脾气很怪,说话也很大声。有好几次,他说话的样子都差点把我吓哭。
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了,歪在我家门前,妈妈看见后,立即喊了他的家人把他扶了回去。我很奇怪:“妈,那个人那么坏,你干吗要帮他,别人打他都活该。”妈妈问我:“你为什么这么说,他对你做过什么不好的事情吗?”我摇摇头。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记住,不管别人怎么说一个人,只要你没有看见,你就不能随便评价一个人。”从那以后,每当我想要以“有色眼镜”看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妈妈这句话。不随便评价一个人——也为我的成长赢得了“好人缘”。
名人说家训
名人成功离不开家族训教
王立群: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师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一直都有家风家训的传承,许多名人的成就都与家庭的教育分不开,如北宋的范仲淹,晚清重臣曾国藩,都得益于家族的训教。
由于受政治等方面的影响,现在中国的家训家风的传承遇到了断层,这种情况,北方比南方严重。南方交通便利,很多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都选择了出国,出国时也会把自己的家谱带上。改革开放后这些人一回国,家谱因此回流,基本没有断层,南方人的家族观念更重,寻根意识也很强烈。这些家谱里其实都有关于家训家风的记载。
现在家风家训的没落,最重要的还是家族的没落,过去的家庭中都会有好几个孩子,就可以形成比较有规模的家训,而现在由于有很多的独生子女,“421”型的家庭模式,形成不了家族,家族不存在,家风家训,包括族谱也就不复存在了。很多家庭没有家谱,没有家谱就不知道姓从哪儿来,祖上都有什么人。如果想要恢复传承,就要尽快把一些家族的家谱整理恢复起来。
家风家训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李佩甫:河南省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什么是家风和家训?中华民族提倡爱国爱家,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风雨坎坷、战乱频繁而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文化当中有很多优秀的、美好的东西,经过血脉和文化传承下来。文明就是文字史,没有文字无法传承。通过文字,把前人的智慧、精华、劳动经验,每个家族把这些内容通过精彩的文字总结下来,通过家庭教育,传承给后人,就演变成了家风和家训。
就文学创作来说,我多年来研究过很多家谱。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百万”的《留余匾》。这个文章在市场经济年代,对当代人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留余。第一个是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要给天地和自然留下一些好的东西。第二个是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要把财富留给国家一部分。第三是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把财富回馈给社会和百姓。第四是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康氏家族能连富十二代,与此不无关系。
好家风塑造我阳光的性格
马艳丽:国际名模
在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
一想到父亲母亲和那个虽然不大但温暖的家,我就觉得全身充满了斗志。
我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从小他就教育我无论做什么都要执着,不能半途而废;我母亲虽然是农村妇女,但她性格坚韧,从不认输。尽管我时常要忙于商业活动、公益现场、大型秀场,但每年的春节,我都会尽可能返回郸城陪同父母过年。一大家子人欢度春节的那种祥和温馨是多少名利和金钱都买不来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我的童年每天感受到的都是浓浓的亲情,这也造就了我最初阳光、积极的性格。
本来我是一名优秀的皮划艇运动员,但由于在一次比赛过程中,我腰部受伤,不得不惜别这项我热爱的运动。那段时间多亏了父亲和哥哥的陪伴,父亲告诉我,“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却也正在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人是不能够被困难打倒的”,于是,我重整状态,开始规划新的人生,谁知在上海街头散步时被模特公司相中,自此成了一名职业模特,从此开始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
家风就是孝和善
王宽:郑州豫剧演员,17年来抚养6个孤儿,“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候选人
在我的家风当中,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孝,另一个是善。我的父亲经常强调的,就是对老人要孝顺,对他人要善良,这是本分,因为善为本。在善良这一点上,我一直按照我的家训,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一直向前。另外要简朴,我母亲说,一滴水能汇成汪洋大海。要创造自己的幸福,得靠自己的本分,靠自己的勤奋,靠自己的辛苦。
我常对几个孩子们说,咱们的家风是孝道,是善良。为人要实在,要诚恳,要老实,要本分,在工作中要勤奋。我现在年纪大了,子孙要把我们家族的孝,我们的爱传承下去。要时刻想着那些苦孩子,看到弱势群体还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诚恳地去关注他们,尽力去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