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省取消农业户口

编辑:李慧勤 时间:9/20/2016 12:50:27 PM 浏览:1497

        北京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9月19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包括北京在内已经有30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具体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黑龙江、吉林、辽宁、重庆、云南、甘肃、青海、福建、江苏、安徽、贵州、四川、新疆、宁夏、浙江、海南、内蒙古、天津、上海、北京,各地普遍提出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

        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各自有哪些权益?人口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说,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宅基地和责任田,特别是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拆迁,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非农业户口的权益主要是依附在户籍上的一些社会福利,包括教育、医疗、就业、保险、住房等方面。

         “有些福利是明显可以看出差别的”,陆杰华说,比如养老金,非农业户口就要比农业户口多很多并且沿袭多年,已经很成熟和完善,但农村的养老金建立不满十年。还有医疗保险,差别也较大,陆杰华解释,农业户口参保的新农合一般只保大病,住院才可以报销,但居民和职工的医疗保险,不但住院可以报销,门诊看病也可以报销,退休后还有各项医疗费报销待遇。

        “另外还有一些隐形福利”,陆杰华说,比如教育,看似平等,但非农业户口,可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城市也明显更丰富,质量更优。

         至于农转非后,是否一定要放弃宅基地和责任田?陆杰华认为不一定,户籍改革有不同路径,即使放弃土地,也不应该像过去那样简单的给予现金补偿,肯定要在社保、在基本公共服务上拉近和城里居民的差距,否则仅仅给房子、给钱,福利待遇却没有跟上,农民也不会愿意。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现在好多人认为农民失了身份就会失地,其实不是这样。居民制度不是剥夺农民的财产,而是给予农民平等的身份,平等的待遇。“居民户口既不是变成非农户口,也是过去概念的城市户口”,竹立家说,而是强调在国土范围内,都是平等的身份。

相关阅读

【评论】农民不愿农转非,别慌。进不进城,请让他们自己选择

编者:

重视城镇化背后的多元诉求,破除阻碍城乡二元的制度性因素,构建公平制度环境。农民进不进城,让他们自主选择。

 

近日有媒体对安徽、四川、湖北等地调查发现,多数试点中小城市全面放开农民进城落户,但在“零门槛”前农民落户意愿不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普遍低于预期。不久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中西部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66.1%的农民工表示到了一定年龄就回乡。

进城落户,曾经是多少农民的向往,现在他们为何不愿“农转非”?

有人说,城市户口“含金量”不如以前高了。过去农民变市民,意味着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能享受不一样的待遇。现在情况变了,城里人也未必有“铁饭碗”;政策放开,子女上学不再受户籍限制;新农合、新农保,村里人看病、养老也有了保障。最重要的是,在发展机会上,城市已经不是农村人口向上发展的唯一通道,在农村一样有出彩机会。

有人说,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进了城,菜米油盐都要钱,还要承受高房价,在社保、医疗方面,也难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而在农村,有一小块地,一年吃喝基本不花钱。随着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山清水秀的田园生活,比城里更轻松、更惬意。

        有人说,舍不下农村房子、土地等权益。在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是农村户口独有的,进城落户后,这些权利有可能失去。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否保留、如何退出、怎么补偿,这些还需要明晰的制度设计。

农民不愿“农转非”背后,反映出新时期农民利益的多元需求。事实上,城镇化是一个自发过程,农民进不进城,进哪个城市,就应该让农民自主选择。政府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让人人能享受均等公共服务,享受平等发展机会。

 

重视城镇化背后的多元诉求,要破除阻碍农村人口落户的制度性因素。首先,要降低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进一步完善城市住房制度,放宽对农民工群体的购房限制,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各类保障房体系之内,真正降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成本。其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不止看“农”与“非农”的名分,更要推进公共服务待遇均等化。再有,要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稳定农民对农村权益的预期,让农民进城不瞻前顾后。

不少农民不愿“农转非”,大可不必惊慌,因为城镇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是速度越快越好。城镇化水平应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匹配。如果超出了这个能力,很可能会出现就业不足、贫困人口增多、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如果不顾实际,盲目追求城镇化率,用政府意愿替代农民意愿,就会出现农民“被上楼”“被城镇化”现象,让进城农民面临“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尴尬。

城镇化没有捷径,“农转非”背后的这些现实难题,是今后城镇化政策必须考虑的问题。既让进城农民真正在城里“扎根”,也让留村农民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样的城镇化,才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可持续的城镇化。

“农转非”后还能“非转农”你愿意进城买房吗?

 

         最近有媒体报道,农民不愿意进城。但笔者想说的是:农民不是不愿意进城,只是不愿意“农转非”罢了。城里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全优于农村,仅仅卫生问题就足以秒杀农村,农民为什么不愿意进城呢?

这里说的农民不愿意进城,实质上仍然是在讲城乡二元体制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农村土地越来越受到重视,有地方城市为了鼓励农民进城购房,甚至提出每亩宅基地补偿5万元的政策。但这一政策无疑得不到响应。

要农民为了在城里买套房子就在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间做一个选择,农民当然不愿意了。

现在的问题是,鼓励农民进城虽然名义上是推进城镇化进城,明眼人都知道根本目的仍然是以城镇化之名,行去库存之实,满满的套路,农民会那么傻吗?

城镇化的推进,必然有农民愿意进城,但不应让农民做“二选一”式的决定。况且现在已经在推进户籍改革,未来新领的户口本也不再标注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而是统一标注为“居民户口”。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农民不再是身份,而仅仅是职业了。农民为什么不能够在城里有套房子,然后在农村有耕地和宅基地呢?这种情况实际上早已有过了,80后的农二代在城里定居多年仍然保留农业户口的大有人在,他们在城里有稳定的工作,早已融入所在城市,农村基本上回不去了。

而那些只是在城里打工,没有稳定工作的农民工是回乡的主力人群。事实上,他们回乡也不是因为农村更好,而是城里没有他待的地方。

社科院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66%的农民工表示老了就回农村。

如果仅仅从这个数据来看,的确农民进城意愿不高,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农民不愿意进城实际上是个伪命题。

       目前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大中型城市。在这些城市,农民工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的是不稳定的工作,干的是最累的活。虽然很多城市户籍已经零门槛,但买房定居几乎是不可能,没有归属感是他们回农村的主要原因。

而农民工所在的县城呢?按照就近进城的原则,这些县城是农民工进城定居的主要目的地。但这些城市的农转非,实际上就是从村里搬到镇上,从镇上搬到县城周边,这能有多大区别?

没有做好准备就鼓励农民进城,不就是让农民来替你们消化房地产库存么?然后还要求“农转非”,其结果是农民没有退路了。这个套路农民看得清清楚楚。

相比较城市原居民,农民唯一的优势就是名下的土地,不要紧盯着它看。要想让农民进城买房买的踏实,根本上仍然是打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让农民进得了城,住得下来,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如果农民混不下去,还能够退回农村。

农民进城后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是“非农”身份。

现在政策规定“农转非”后不能够再转回农村,让农民有很大顾虑。

毕竟农民相比较城市居民的竞争力明显偏弱,即使有套房子也不保险。几千年来,习惯了“土地是根本”的农民,哪有那么容易放弃“农民”身份,去进城买套三四线城市还存在贬值风险的房子?

 

       目前农民工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沿海大中型城市。在这些城市,农民工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他们从事的是不稳定的工作,干的是最累的活。虽然很多城市户籍已经零门槛,但买房定居几乎是不可能,没有归属感是他们回农村的主要原因。

而农民工所在的县城呢?按照就近进城的原则,这些县城是农民工进城定居的主要目的地。但这些城市的农转非,实际上就是从村里搬到镇上,从镇上搬到县城周边,这能有多大区别?

没有做好准备就鼓励农民进城,不就是让农民来替你们消化房地产库存么?然后还要求“农转非”,其结果是农民没有退路了。这个套路农民看得清清楚楚。

相比较城市原居民,农民唯一的优势就是名下的土地,不要紧盯着它看。要想让农民进城买房买的踏实,根本上仍然是打通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自由流动。让农民进得了城,住得下来,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如果农民混不下去,还能够退回农村。

农民进城后享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是他们必须是“非农”身份。

现在政策规定“农转非”后不能够再转回农村,让农民有很大顾虑。

毕竟农民相比较城市居民的竞争力明显偏弱,即使有套房子也不保险。几千年来,习惯了“土地是根本”的农民,哪有那么容易放弃“农民”身份,去进城买套三四线城市还存在贬值风险的房子?

 

视频新闻

更多+
  • 2025-5-12遂平新闻

  • 遂平新闻 2025-5-7

  • 遂平新闻 2025-4-25

  • 遂平新闻 2025-4-23

  • 遂平新闻 2025-4-9

  • 遂平新闻 20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