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爸陈冬实现飞天梦

编辑:李慧勤 时间:10/17/2016 3:32:01 PM 浏览:1858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6日介绍说,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10月17日7时30分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

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航天员景海鹏参加过神舟七号、神舟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陈冬是首次参加载人飞行任务。

△景海鹏(左)和陈冬(右)

 

  陈冬:6年备战玩“失踪”,高中班主任登报寻找他

昨天,陈冬——还是一个陌生的面孔和一个普通的名字。

今天,他举世瞩目,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神十一”飞行乘组航天员。

13年前,看着杨利伟出征太空的雄壮一幕,陈冬热血沸腾: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6年前,他跟随英雄的脚步,加入到这个飞天“梦之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如今,38岁的他,终于接过飞天的接力棒,站在了飞向太空的起跑线上。

“我能做到的,我就要做到最好!”为了这一刻,他全力以赴,时刻准备着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陈冬,在子弟学校里从来都是“孩子王”。那时候调皮爱惹事的陈冬,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性格沉静、稳重,责任心强”的航天员。

就像景海鹏的梦想点燃需要一个契机一样,陈冬人生的转变也在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刻。

这一刻,在陈冬三年级的时候来了。只不过来得“特别的糟”——他惹事了,用他的话说,“特别不靠谱”。

那天,学校给全校老师发点菜,菜全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把菜踩得稀巴烂。

“这下闯祸了!”陈冬越想越害怕。但让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都没有了,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最终,杨老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一心想好好表现,让老师高兴。” 一心好好表现的陈冬很快被选为班长。此后,初中、高中……他一直是班长。这么多年,陈冬无比感激杨老师。他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份宽容和担当,不断给予他成长的力量。

         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在这里,他将逐渐适应另一个角色对他的塑造。

那是新训时,一次因为被子没叠好,班长直接把他的被子给扔了。一开始陈冬比较抵触,认为被子叠成豆腐块实在没有必要。直到教导员告诉他:叠被子实际上是一种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和养成。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在军校,我懂得了什么叫军人的责任。”随着时间的延伸,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

“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

多少年过去了,夜空中的那个亮点仍不时在陈冬的梦中闪烁。

上初中的一天,他和几个伙伴躺在地上看夜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会动的亮点。他就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流星吗?”。

“卫星!”哥哥告诉他。好奇的陈冬专门跑到图书馆,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来看。

这是陈冬与太空第一次有意识的对视,也是太空第一次闯进他的世界。

从此,这位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经想当一名老师的少年,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蓝天。

梦想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芽,一旦条件合适,便不可阻挡地茁壮成长。高考时,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他唯一填写的志愿。直到今天,回想起当年那个招考宣传片仍心潮澎湃:飞行员穿着飞行服、带着头盔、驾驶着战机,从跑道上呼啸升空,离开地面,越来越小,越来越高,在天际间遨游……

转眼,军校毕业,当飞行员、当中队长、大队长……他的生活就像那个宣传片一样,他一度以为“此生只能和蓝天为伴了”。直到有一天,他的目光被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他的眼神被火箭的尾焰点亮,25岁的陈冬似乎再次触摸到了太空的气息。

当时陈冬飞的是强击机,主要在低空飞行。“我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这样的心情随着“神六”“神七”的陆续飞天,变得越来越强烈。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他一下子听到了梦想的心跳:“自己会不会能赶上也挑一次?”

机会说来就来。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真不巧,时任大队长的陈冬带着大队在西北执行演习,本来可以试一下的机会就这么无情地从指缝中溜走了。正在他懊恼之际,演习归来的他再次接到参加体检的命令。

陈冬顺利进入面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面试他的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更加坚定了当航天员的梦想。”说起这一幕,陈冬至今津津乐道。

两次飞天的景海鹏同样是陈冬的偶像。他说:“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还能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吗?”

“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让自己别犯困。”他说。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从小在工厂里长大的陈冬,在子弟学校里从来都是“孩子王”。那时候调皮爱惹事的陈冬,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一名“性格沉静、稳重,责任心强”的航天员。

  就像景海鹏的梦想点燃需要一个契机一样,陈冬人生的转变也在等待着一个适当的时刻。

  这一刻,在陈冬三年级的时候来了。只不过来得“特别的糟”——他惹事了,用他的话说,“特别不靠谱”。

  那天,学校给全校老师发点菜,菜全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把菜踩得稀巴烂。

  “这下闯祸了!”陈冬越想越害怕。但让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这样一来老师吃的菜就都没有了,以后干什么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最终,杨老师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一心想好好表现,让老师高兴。” 一心好好表现的陈冬很快被选为班长。此后,初中、高中……他一直是班长。这么多年,陈冬无比感激杨老师。他从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份宽容和担当,不断给予他成长的力量。

  1997年,陈冬以优异成绩被长春飞行学院录取。在这里,他将逐渐适应另一个角色对他的塑造。

  那是新训时,一次因为被子没叠好,班长直接把他的被子给扔了。一开始陈冬比较抵触,认为被子叠成豆腐块实在没有必要。直到教导员告诉他:叠被子实际上是一种军人意志和作风的锤炼和养成。

  “当班长,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在军校,我懂得了什么叫军人的责任。”随着时间的延伸,他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从飞行员到航天员……

  “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

  多少年过去了,夜空中的那个亮点仍不时在陈冬的梦中闪烁。

  上初中的一天,他和几个伙伴躺在地上看夜空的时候,发现有一个会动的亮点。他就好奇地问哥哥:“那是流星吗?”。

  “卫星!”哥哥告诉他。好奇的陈冬专门跑到图书馆,找来有关卫星和太空的书来看。

  这是陈冬与太空第一次有意识的对视,也是太空第一次闯进他的世界。

  从此,这位出生在河南洛阳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曾经想当一名老师的少年,开始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蓝天。

  梦想的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发芽,一旦条件合适,便不可阻挡地茁壮成长。高考时,长春飞行学院成为他唯一填写的志愿。直到今天,回想起当年那个招考宣传片仍心潮澎湃:飞行员穿着飞行服、带着头盔、驾驶着战机,从跑道上呼啸升空,离开地面,越来越小,越来越高,在天际间遨游……

  转眼,军校毕业,当飞行员、当中队长、大队长……他的生活就像那个宣传片一样,他一度以为“此生只能和蓝天为伴了”。直到有一天,他的目光被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他的眼神被火箭的尾焰点亮,25岁的陈冬似乎再次触摸到了太空的气息。

  当时陈冬飞的是强击机,主要在低空飞行。“我就想飞得高点、再高点,飞出大气层,去那里看看什么样。”这样的心情随着“神六”“神七”的陆续飞天,变得越来越强烈。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也是强击机的时候,他一下子听到了梦想的心跳:“自己会不会能赶上也挑一次?”

  机会说来就来。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了!真不巧,时任大队长的陈冬带着大队在西北执行演习,本来可以试一下的机会就这么无情地从指缝中溜走了。正在他懊恼之际,演习归来的他再次接到参加体检的命令。

△值得注意的是,和陈冬一起入选中国第二批航天员名单的,还有咱河南妞刘洋

  陈冬顺利进入面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面试他的考官竟是他崇拜的英雄杨利伟。“一个多小时的谈话,我更加坚定了当航天员的梦想。”说起这一幕,陈冬至今津津乐道。

  两次飞天的景海鹏同样是陈冬的偶像。他说:“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还能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吗?”

 “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让自己别犯困。”他说。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十一”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专访陈冬:“赶上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

  9月30日,时针指向22:00。北京航天城航天员教室,依然亮如白昼。此刻,神十一乘组航天员刚结束当天最后一次课。采访就在陈冬的课桌前开始。谈梦想,他的眼睛里不时闪烁光芒;谈家庭,他内心的柔情荡漾在表情里;谈事业,他的话语坚定而自信;谈工作,他沉稳的语速遮挡不住思维的敏捷…… 感谢这场出征前的深夜对话,让我们得以走进这位一直“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的神秘世界,领略他的魅力,分享他的精彩。

  “机遇来了,你躲都躲不过”

  记者:听说杨利伟对您的影响比较大?

  陈冬:是啊。2003年,我25岁,刚分配到飞行部队。有一天飞行归来看直播,他出征时穿着航天服的身影那么雄壮。当时真是热血澎湃: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听说他和我一样,飞的都是强击机,心里不由一动:有一天我会不会当航天员?

  记者:这是一闪而过的念头还是一个目标?

  陈冬:兼而有之。我飞的是强击机,低空,我一直想飞得高些、再高些,想冲出大气层看看。但我很清楚,当航天员没那么容易,需要机会。但2008年9月27号下午,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英雄在太空挥舞国旗的身影真正触动了我。我就想,我该为此做些准备了。没想到,第二年,我国就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了。

  记者:机会真是说来就来。

  陈冬:所以我总是说:赶上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一代的幸运。人生的每一个重大节点都与这个国家大时代脉动同频共振。尤其是这一次,本来以为错过了,但机遇来了,你躲都躲不过。

  记者:给我们说说这里面的故事吧。

  陈冬:当时航天员选拔体检的时候,我正带部队在西北参加军事演习,根本赶不回来。当时我觉得太遗憾了。没想到,演习结束回部队后,又接到体检的通知。原来,上面知道演习的消息后,又给了一次机会。当时真是开心极了。记者:你的运气真不错,一选就选上了。陈冬:很多战友都非常优秀,但你知道,飞行员训练强度大,很多人的颈椎、腰椎都有伤。我身体条件还不错,顺利通过了初试。

  记者:复试的时候,谁给您做的面试?

  陈冬:我非常非常幸运,竟然是英雄杨利伟面试的我。他那么亲切,问我愿不愿意成为航天员,怎么看到这个职业。我说:要把它当成事业干,不但要干好,还要把全身心投入进来。他对此非常肯定、赞许。那次面试之后,更加坚定了我为梦想付出努力的决心。

  “做最好的自己,把能使的劲都使出来”

  记者:能够进入“神十一“乘组,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冬:这是个切切实实的机会。进入航天员大队之后,我先后经历了“神八”“神九”和“神十”的发射,与我一起加入航天员大队的刘洋和王亚平,先后加入了“神九”和“神十”的乘组,飞向太空执行任务。因为“神九”和“神十”男航天员只在第一批航天员里选拔,我只能等待机会。这一等就是6年。

  记者:等待总是漫长的,何况一等就是6年。

  陈冬:6年已经很幸运了,景海鹏师兄等待了10年,刘旺师兄等待了14年,张晓光师兄等待了15年。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

  记者:长跑需要节奏,您如何把握自己的节奏?

  陈冬:做最好的自己,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把能挤的时间都挤出来,全部投入到训练。将近两年的时间,我基本上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日。

  记者:此刻即将出征,心情怎样?

  陈冬:我能够入选“神十一”乘组,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自己的飞天梦想马上有机会实现,确实值得兴奋。但是兴奋过后,很快就趋于平静,把精力放在如何完成好此次任务上了。

  记者:执行这次任务,你需要具备哪些你之前没有具备的素质?陈冬:比如说“修理”工。如果有设备坏了,我要对它进行维修,这是以前训练没有接触到的。天宫二号是一个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在这里要做很多科学实验。这些科学实验跟以前不一样,我要从头开始了解原理、操作程序和故障应对……

  记者:执行这次任务,你们的资料有多少?

  陈冬:差不多两摞,一米多高,各种文件,各种资料,手册程序都包含在里边。

  记者:这么多内容,会不会出现忙中出错?

  陈冬:我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把任务完成好,因为不到发射前一秒,我就不会停止准备。

  “要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但是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对方”

  记者:有人形容航天员是“超人”,超人是靠一个“能量棒”支撑他去做一些事情,你的“能量棒”是什么?

  陈冬:战友和团队。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不可想象。特别是我的搭档景海鹏师兄,两次飞天的他也是我的偶像。能与偶像一起出征,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和幸运的呢?

  记者:您这次和景师兄在太空中的分工是怎么样的?

  陈冬:这次分工,景师兄是指令长,他的担子比较大,负责我们乘组的飞行程序,飞行器的驾驶和照料。我在这次任务中主要是协助指令长的各项工作,同时我也有我自己的专属工作,比如说像一些飞行用品消耗品的统计,在轨的维修等等。我们分工不分家,景师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要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但不能百分之百“相信”对方。

  记者:怎么理解景海鹏的这句话?

  陈冬:信任说的是我俩是生死之交,是生死战友,我们会百分之百信任对方。他可以依赖我,我也可以依赖他。但是,在执行具体任务的时候,我们之间要有怀疑精神,因为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疏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发挥两个人的优势,相互补位,相互替对方来考虑,这样就可以确保我们每一个动作、发的每一个指令都是准确无误的。

  记者:训练中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吗?

  陈冬:我记得有一次操作要去按一个按钮,我手要往上按的时候,景师兄扶了我胳膊一下。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肯定是哪儿不对了,然后我就又看了一下,确实是错了一行,因为要按第三行的按键,我的手是要奔着第二行去的。

  记者:景海鹏说你们俩是“新老搭配、干活不累”,看来你们之间确实有默契。

  陈冬:这种默契无处不在,你知道吗,宣布乘组结果的时候,我们俩什么也没说,就相视一笑。跟着他飞天,我心理上非常放松,没有什么压力,觉得心里更有底。

  “我看着祖国的时候,他们也看着我”

  记者:到了太空之后,紧张的工作之余有没有打算做些轻松的事情?

  陈冬:完成工作是第一位的,闲暇时刻,我想争分夺秒透过舷窗好好看一看祖国,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在地球上,人类喜欢仰望太空;真到了太空,最依恋的还是地球家园。

  记者:是啊,地球上有我们的祖国亲人。这次出征,你打算和家人说些什么?

  陈冬:我最想说的就是不要让他们担心、让他们放心。我在上面也会照顾好自己,也带了一些家里的照片,没事我也会看一看。我想对他们说:不用太牵挂我,等着我回来。

  记者:听说您特别喜欢给儿子讲故事?

  陈冬:他们是一对双胞胎,我平时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所以我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陪陪他们。我给他们讲《铁臂阿童木》的时候会说:爸爸就像童话里一样,一不小心就上天了,而且飞得很高很高。

  记者:他们知道您是航天员吗?

  陈冬:他们应该不懂。但他们特别喜欢晚上出去看星空。这一点我特别欣慰,说不定哪天我看着祖国的时候,他们也看着我。

  记者:这次您将在太空飞行30多天,有没有提醒他们多看看星空?

  陈冬:我跟他们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陈冬好样的,河南人的骄傲!

  中国骄傲!点赞!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