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记忆

编辑:关玲 时间:8/29/2017 9:18:47 AM 浏览:2797

        灯代表着光明,灯是夜的眼睛。

        灯有豆油灯、煤油灯、马灯、汽灯。

        没有电的日子,夜是黑的,是暗的,甚至是恐怖的,过去有句话是风高月黑杀人时。那时的夜如果没有月亮和星星,那是伸手不见五指,对面看不见人。

        人们早早地吃过晚饭,男人们去串门,找人聊天儿,女人点着煤油灯做针线,小孩子们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在月光下疯玩。

        夏夜里,月光下,小伙伴们玩打仗,玩牛抵头,玩藏猫猫,一玩就玩到深夜,有的小伙伴藏在柴草堆里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大人找半天才找到。

        早些时候贫困的人家用的是豆油灯,高高的细腰托着一个铁碗,伸出一个嘴,嘴里有一根捻,正在燃着,碗里是豆油或蓖麻油,还有用香油的,这种灯,我见过,但没有用过。灯5_副本

        我见过而且用过最多的是煤油灯。煤油灯,农村老人也叫洋油灯,说明我们中国解放前连煤油都是进口的,铁钉叫洋钉,可见过去的中国是多么的落后。灯的形状不一,大多是玻璃的。最常见的是专制的煤油灯,有底座,底座往上是一细腰,再往上是鼓肚,装油的地方,油肚上面是铁制箅子,旁边有一旋钮,捻子快点完时可以往上旋转。为了防风,上面还有一个玻璃灯罩。煤油灯_副本

        但大多数家庭还是自制的煤油灯,很是简单,找来一个墨水瓶或者一个什么瓶子,在瓶盖上钻一个洞,把线捻子从洞里穿过就成。由于瓶盖是塑料的容易燃着,就在瓶盖上加一个铁皮作垫。这样的煤油灯陪伴我许多个夜晚,在它的陪伴下,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毕业;在它的陪伴下我看过许多书籍,看过《烈火金刚》、《平原枪声》、《林海雪原》、《三千里江山》等等;在它的陪伴下我认识了魏巍、刘白羽、杨朔和朱自清;在它的陪伴下,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在它的陪伴下我考上了学,参加了工作。灯2

        煤油灯不仅给黑夜光明,也给我带来光明。

        考入高中后,国家开始实行高考制度,我们也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煤油灯几乎夜夜陪伴在我身边。学校为了让学生们在夜里学习看书亮堂,用上汽灯。汽灯,顾名思义就是以汽为燃料的,一个教室,用一个汽灯,和煤油灯、马灯比简直是亮如白昼,学生们在汽灯下做着功课,汽灯在我们头上滋滋地亮着,就好像是在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伴奏。灯3

        为了用好汽灯,每班还有一个灯长,由他专门负责管理汽灯,那时的灯长,很是骄傲,一脸自豪样,其他同学上前碰一下汽灯,他就嚷嚷,兴看不兴摸,摸坏了你可赔不起,这同学只好悻悻地离开。汽灯是有时间限制的,一到时间灯长就熄灯,还有部分同学作业没有做完,还有部分同学想多坐一会儿,没办法我们就又点燃了煤油灯。昏黄的教室里,一个个煤油灯闪耀着它微弱的火苗,第二天早上我们洗脸时,鼻孔里都是厚厚的黑黑的油烟。就是这微弱的火苗升腾着我们的希望,激励着我们这些农家子弟默默前行。

        那时乡里夜里开大会,或者有个演出都是用汽灯。天一黑就有人给汽灯打气,打着后用绳拉起,高高吊起,可以照亮很远很大一个地方。

        那时月亮是亮的,可以在月光下看书。

        后来有了电,电是机器发的,每晚准时送电,到12点准时停电,早上5点发电到天亮停电。刚开始白炽电灯,二十五瓦的,昏昏黄黄的,好像还没有气灯亮。白炽灯

        再后来按老百姓的说法,有了大电,就是高压电线送的电,家家户户大屋小屋都用了电,进屋一拉绳,屋里就亮堂了。街上也有了路灯,里里外外都亮堂了。

        没有电的时候,人们出门用的马灯。马灯封闭很好,玻璃罩着,风刮不灭,铁制的,远远望去就如夏夜里的萤火虫。马灯副本

        后来有了手电筒,夜里出门方便多了,刚开始手电都是大人用,不让我们小孩用,我们就用废旧电池,用硬纸卷成筒,把旧电池装进去,用铜丝接上正负极,小灯泡就亮了。灯6

        后来手电普及了,人们嫌不够亮,两节的接成三节、四节,长长的用布绑上,斜挎在腰间,十分威武。一摁开关,亮亮的一束光照得远远的。

        再后来手电不用电池了,可以充电,手电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不再长的圆的,而是方块的、手提的,电量足,光线更好。

        如今人们出门根本用不着手电,到处都是灯火辉煌。灯7

        如今的夜如白昼,好像没有月光,城市乡村到处都是霓虹闪耀,令人眼花缭 。

                                                                                                                                              (作者: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