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朗斋与嵖岈山职业学校

编辑:关玲 时间:10/11/2017 10:14:00 AM 浏览:5514

       1982年,笔者结束了三十二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回到遂平。至工作岗位后,接触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参与编纂新县志。在县志办的时间不长,仅有年余,但却受益匪浅,从朝夕相处的几位老同志言行中获得了不少知识。县志办有两位老同志:魏太初、王天庆(都已故世)。他俩不仅是县教育界的权威,县史的活字典,而且,也是遂平县嵖岈山职业学校发展史的见证者。因为,当年他俩都在嵖岈山职业学校生活、学习、工作、战斗过。我在县志办期间,常听他们讲魏朗斋与嵖岈山职业学校的那些事。时隔20余年,今日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魏朗斋——嵖岈山职业学校的创始人2

       魏朗斋,字雁明,是一位社会名流,职业教育家,林业战线上的科学工作者,热爱祖国的民主人士,也是嵖岈山职业学校的创始人。1892年他出生于遂平索店吏部张村一个富裕的家庭。由于家庭富有,魏朗斋自幼在外地上学。在北平汇文中学上学时,和彭禹亭等五个同学在课堂上骂过污蔑中国的洋教员,被除了名,这件事表现他自幼就有一种热爱祖国、刚直不阿的性格。北平农业大学毕业之后,他当过河南省造林场苏门山第一造林场场长。在任期间,由于政绩突出曾受到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嘉奖。当过山东省鄄城县县长,当过国民党遂平县参议会议长、河南省参议会议员。

       1930年,他辞去鄄城县长职位,回到家乡遂平,在嵖岈山寨皇经堂创办一个嵖岈山初级农科职业学校。开始,只招生一个班,后来,又接连开办了小学部、乡村师范部。职校建立不久,嵖岈山地区以杨栋臣为首的几个豪绅地霸,乘魏朗斋赴汴不在学校之际,唆使当地部分群众,把创办不到三个月的职业学校捣毁,撵走了教师和学生。魏朗斋闻讯后,四处奔走呼吁。最后,借助遂(平)、西(平)、舞(阳)、确(山)、泌(阳)五县民团联防力量,于1931年1月恢复了职业学校,魏朗斋任校长。1949年5月,嵖岈山职业学校历经20个春秋之后,与县立简易师范、陶城中学三校合并成遂平初级师范学校。

       1949年,嵖岈山职业学校与其他学校合并后,校长魏朗斋应其挚友梁簌溟之邀去四川工作。又来,又应林业部招聘由四川到北京,在林业部林业研究所管理实验仪器多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58年由于极左路线的迫害,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79年冤案才平反昭雪。1960年12月20日,魏朗斋不幸遭遇车祸逝世,终年69岁。1

       “教、养兼施”——嵖岈山职业学校的校魂

       嵖岈山职业学校一开办,校长魏朗斋就走“教、养兼施”之路,把“教、养兼施”作为校魂常抓不懈。他认为传统教育最大弊端在理论脱离实际,所以,他要求凡在职校就读的学生既要学习文化知识,同时,又要学习生产知识。学生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学会种田、学会植树,学会“抡八斤重的大镢头”,学会自己养活自己。为了体现“教、养兼施”,在学制上,魏朗斋依据农村实际,把三年制的职业班缩短为二年;把四年制的师范班缩短为三年,并规定学校平时没有节假日,每年只放农忙假。学生必须吃住在校:“吃窝窝头,住土舎茅屋”;穿农家织布衣:“冬季对襟袄,夏季粗布衣”。学生不仅学文,还要习武。因为当时嵖岈山一带土匪比较猖獗,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在社会上弄了四五十条破烂杆子枪,让学生学点军事技术,便于每天晚上持枪轮流站岗放哨,保卫学校。校长与师资之间破除雇佣旧习,建立新型的事业关系。校长与教师之间成了同仁志士,关系比较融洽。“遇有尽力校事者”,魏朗斋都会“勒石留言,以志永远”。楚纪南先生是建校元老,逝世后,魏朗斋在嵖岈山上亲笔书写“追念纪南,茹苦任艰,树人树木,功垂崦山”,以寄校长对老教师的情怀。语文老师王子健先生七十大寿,魏朗斋亦在嵖岈山上亲书“健寿石”三个大字,以示祝贺。

       魏朗斋为了实现“教、养兼施”的办学原则,1934年他以职业学校名义开办了一个名为“润华”的农场,开办经费全由他以个人名义募捐而来。在山上种了许多树,还引进了许多外国的良种猪羊,分别在曹四沟、下曹建立牧场。农场招收贫苦无靠的孤儿45人,办了一个职工培养班,分为木、泥、石、铁、油漆、磨面等组,让这45名孤儿分别学习各种技术。培养班白天学习各种生产技术,晚上学习文化知识,农忙季节一起下田干活。农场还有五十亩地,魏朗斋非常注意选种和改良农具。他引进的优良棉种比周围农民种的棉花产量高出一倍。农场办的很有起色,他授意其次子魏西和执笔写出了《新农论》一书,总结了瑞华农场开办经验。该书也是对嵖岈山职业学校实施“教、养兼施”这一办学理念的总结。

       八年抗战——嵖岈山职业学校的那些事

       嵖岈山职业学校近20年的办学经历中,有8个年头是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进行的。可以说,八年抗战考验了职校,职校在八年的抗战中经受了磨炼,使其成为嵖岈山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沿阵地,连接竹沟、延安的嵖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八年抗战,嵖岈山职校那些血与火的往事 ,让后人会永远追忆和怀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之后,8月间,魏朗斋长子、共产党员魏致夫(字中和),北平农大毕业后,与其挚友、共产党员张畅久、金宗仁(朝鲜籍)等到嵖岈山职校任教,并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在职校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的口号,并建议学校改变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代之以《政治经济学》、《游击战术》、《国防化学》、《战地测量》、《大众哲学》和《农村经济》等。

       在学好规定课程的同时,他们组织师生进行爬山、游泳、越野赛跑,实弹射击等训练,全校六个班,200多人,分别参加了爬山组、游泳组、射击组、投弹组。爬山组是一个由100多人组成的大组,由共产党员、《政治经济学》讲师张畅久带队,白天晚上都进行爬山训练。射击组由长征干部、军事教员廖仲亮负责。

       课外活动他们组织学生学唱抗战歌曲,编演宣传抗战话剧,走上街头,深入村寨,向广大农民群众作抗日宣传。由于一切教学活动均从抗战需要出发,所以,嵖岈山地区抗日救亡活动搞得热火朝天。

       1938年2月,中共豫南特委派杨毅到遂平组建遂平县委,杨毅、邢海平先后任书记,时志仁任组织部长,嵖岈山职校主要领导魏致夫任宣传部长。这时,职校也建立了党的组织,并从是年7月起,多次向竹沟(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军政教导队输送学生30多人,其中有东聚鑫、朱祥集、赵瑞云等。

       是年,魏致夫同志在嵖岈山职校积劳成疾,病逝。魏朗斋次子魏西和,北平大学物理系肄业,接替其兄遗志,成为职校负责人。

       是年,范文澜、马志远(刘子厚)先后在嵖岈山职业学校讲学。讲解了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等,传播马列主义。

       1939年1月,刘少奇同志从延安去竹沟,路经嵖岈山,夜宿嵖岈山职校,并会见了范文澜同志。当时他在职校看到《狮吼》校报、《狮吼》剧团以及由广大师生、农场工人成立的抗日自卫队,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并在职校与区委同志联系实际讲了武装、根据地和统战工作三个问题,强调了放手发动群众、发展人民武装的重要性。

       1940年春,由于确山“竹沟惨案”(1939年11月11日)发生,革命转向低潮,遂平县委决定隐蔽骨干,保存力量。职校党员及骨干也逐步撤退,三个县委委员赵秉一、时志仁和吴雨,通过职校校长魏朗斋的关系,将他们三个人介绍到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国民党特派员黄任材(唐河)那里去。职校党员廖仲亮、汪锋等也奉命撤离遂平。校领导魏西和离开职校到西南联大续学去了,学校还留下三两个党员,如周子郁(1930年入党)同志仍坚持抗日斗争。

       1941年,反共高潮一浪高过一浪。8月,国民党伏牛山工作团在玉山小学逮捕了地下县委书记杜松山和地下党员海献云等。这时,嵖岈山职校,特别是校长魏朗斋,时刻有不测之患,而他却沉着镇静,处险不惊。早晨打太极拳强身健体,上午一如既往地带着工具上山修树,并把家属也搬进山寨,决心常住嵖岈山。一天晚饭后,他召开全体教师会,会上很激动地说:“最近我的处境很险恶,大家都为我捏一把汗,并劝我到外地躲一躲,我考虑再三,哪也不去,就蹲在嵖岈山,天塌了砸就砸死,砸不死,我把天顶个窟窿。”话虽不多,却充分显示出他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

       1944年5月9日,日本侵略军第二次攻陷遂平,(遂平第一次沦陷是在1941年2月28日)遂平全境大部沦入日寇魔掌。全县各级学校悉数解散,嵖岈山职业学校也面临着“办”或“散”的抉择。校长魏朗斋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人,加上我们党从抗日战争爆发后就争取他,支持他,使他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有了较好的理解。因而,他相信党,拥护党的“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正确主张。在国破家将亡的危急关头,他态度坚决:坚决办抗战教育,坚决把家中多年积存的十多万斤粮食拿出来供职校抗日师生食用。职校师生在校长的影响下,很快行动起来,选身强力壮者拿起武器,没枪者拿刀拿棍,武装起来,准备打游击。把学校、农场的财物,粮食秘密运往深山,以备非常之需。职校武装起来的师生,魏朗斋向县当权者要来一个武装中队编制,在职校建立了一个“四中队”,指定周子郁、魏太初担任四中队的正副队长。下设三个分队,第一分队队长魏太初(兼),第二分队队长李秉壁,第三分队队长杨彬如。他们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备战有素的积极力量,不畏强暴,先后在黄土岭阻击战,嵖岈山阵地战中,都是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悬殊形势下,取得了抗击日寇的胜利。

       是年9月14日,周、魏获悉曾参与竹沟惨案的罪魁祸首之一、确山县国民党党部书记吴赞岑将要赴豫西接任豫南别动大队副大队长一职,路过遂平,夜宿嵖岈山乡公所。魏太初率肖传斌等五人潜伏在嵖岈山南门外马吴亮岗处,于次日拂晓将路过的吴赞岑击毙。为嵖岈山地区开展抗日活动扫除了一大障碍。

                                                                                                                       (作者:杨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