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维修工人上了人民日报

编辑: 时间:7/30/2015 8:05:32 PM 浏览:1673

洛阳维修工人上了人民日报

  永焕(右一)和工友在使用电缆剥皮刀对电缆进行剥皮 记者李韶萌摄影

  □记者李韶萌通讯员张静马婕

  核心提示|6月22日,来自洛阳市嵩县的32岁的李永焕,凭借“草根发明家”的光环登上了《人民日报》。他是一名基层供电公司的维修工,七项专利技术的拥有者,也是供电公司的“发明家”,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宅”。

  匠人|蓝领小伙工作10年,“倒腾”出7项专利

  25日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嵩县郊区的大章变电站,该县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的李进学额头渗汗,小心翼翼地给电缆剥皮。他手持一粗铁焊制成的三角工具,轻巧地划过电缆便大功告成,整个过程不足两分钟。

  “这可是嵩县供电公司员工的‘心头宝’。”李进学摊着双手释疑道,干他们这行,每个人都经历过给电缆剥皮时,被裁刀划伤血哗哗流的情景。54岁的李进学在变电检修班干了大半辈子,这一把不打眼的工具,让多年来用裁刀给电缆剥皮而受伤的手,少了几道“伤痕“。

  原来10个人干的活,现在4个人就能轻松干完,便捷实用的电缆剥皮刀在单位推广并取得专利证书,解决了用裁刀给电缆剥皮时,易滚动脱手,刀口走向不好控制,易划伤电缆芯造成电缆浪费的问题。

  而这把电缆剥皮刀,仅是李永焕七项专利中的其中之一。他发明的“电动缠绕接地线工具”,解决了多年困扰工人们规整接地线的难题,整个过程节省了三分之二时间。工作十年里,李永焕虽然干着旁人口中不起眼的“电工”,却凭借着一颗“赤诚匠心”,捣腾出了“草根发明家”的称号。

  22日,李永焕以青年创业者的典型被《人民日报》报道,这让同为蓝领的工友们“倍有面子”。面对众人竖起的大拇指,李永焕却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个“匠人”该干的事——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

  匠心|不折不扣的“技术宅”,对一线工作情有独钟

  在工友眼中,不善言辞、有些木讷的李永焕,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宅”。2004年毕业于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李永焕,来到地处豫西山区的嵩县供电公司后,成为单位的“香饽饽”,本可以在办公室“坐班”的他,竟找领导“说情”,要求到户外一线“风吹雨淋”,同事们都直喊他“傻子”。

  李永焕所在的运维检修部,是全公司的核心“急救室”。一个小小设备故障,处理方案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全县大面积停电。午夜时分市民酣睡时,便是李永焕“出诊”时间,而地处深山里的变电站,便是他最熟悉不过的“手术室”。

  2007年9月,陆浑变电站遇到一件棘手的技术难题,就连当时在场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束手无策。喜欢刨根问底儿的李永焕反复琢磨,终于发现症结所在。山区里的变电站出了个“发明家”,这让包括洛阳市供电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都来“挖宝”,而李永焕却不为所动。

  “很多年青人害怕到一线‘吃苦受累’,即便去了也想调回机关,而李永焕在一线一待就是10年,这份坚守是难以想象的。”嵩县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晓峰说,凭借这份坚守,李永焕获得了电气工程师及变电维修技术“双师”认证,也成为嵩县供电公司最年轻的“双师”。

  匠情|“小发明”表心意,“理工男”演绎别样浪漫

  风吹日晒,日夜颠倒,一线工人的辛勤常人难忍。皮肤被晒得黝黑的李永焕,双手因工作反复而起皮,成了全身“最白皙”的部位,让李永焕的妻子张巧巧揪心不已。

  “他嘴巴不灵光,啥事都憋心里。”张巧巧回忆说,一次丈夫洗完澡,上身布满条条血印子,让张巧巧顿时泪眼婆娑。细问之下,才知道丈夫当天因搬运电缆和三角铁时受伤,在妻子的提醒下,浑然不知的李永焕,才感觉到了些许疼痛。

  除了在工作中倾尽心力,不善言辞的李永焕最热衷“宅”家钻研,时不时寻思着“搞”点小发明。“他像是从古代穿越来的学者,一门心思扑在钻研上。”张巧巧笑着说。

  而这份专注,也让李永焕表达关心和爱意的方式有些“另类”。工作中经常和文印打交道的张巧巧,偶然间抱怨按规定位置订订针辛苦,第二天她便收到了丈夫发明的“定位功订书机”。因家中不宽裕,购买的太阳能热水器无法显示温度,张巧巧仅仅唠叨了一句,李永焕便利用热敏电阻自制了一个温度显示装置。

  这份别样的浪漫表达,以及对技术的专注和钻研,李永焕不仅收获了领导和同事点赞,还获得了“草根发明家”的殊荣。对于这个称呼,李永焕却连连摆手说:“我就是一名基层的电力检修工,充其量算是一个钻研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