嵖岈山镇的华丽转身:从“卫星公社”到“景观名镇”

编辑:李慧勤 时间:8/9/2018 10:55:10 AM 浏览:2644

02

        本网讯   如今,走进嵖岈山镇,一排排新楼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一处处农家饭店热闹非凡,姹紫嫣红的花坛,绿意昂然的绿化带……特别是入夜华灯初上时,一排排路灯灯火璀璨,把小镇装扮得格外美丽。11

        嵖岈山镇位于遂平县城西26公里处,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地。近年来,嵖岈山镇利用浓厚的文化底蕴、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宜人的清新气候、自然淳朴的游乐方式,大力发展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带动了该镇乡村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成为该镇农民增收的新途径。00

       参与筹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博物馆的退休干部杨良老人深有感触地说:“从第一个人民公社到嵖岈山温泉小镇、从‘一大二公’到新型社区、从‘卫星’上天到逐步小康,嵖岈山镇见证了国家发展方方面面的变化。”

       嵖岈山镇退休干部周留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有这样一个顺口溜描绘了‘公社’的美好前景:‘住的是楼上楼下,用的是电灯电话,使的是洋犁子洋耙,路上的喇叭会‘说话’,苏联有啥咱有啥’。”有的干部还进一步通俗地解释说:“共产主义就是天天喝羊肉汤、吃白面馍、顿顿吃扁食(饺子)。”

       周留栓说:“当年描绘的这些美好前景在如今生活中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人们遥远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能早日实现,公社办起了公共食堂、幼儿园、敬老院等。人们集体劳动、集体就餐,家家户户都不开火做饭,社员们都端着公社的饭碗,吃出了全国第一个大食堂。”

        1958年,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放了中国第一颗“卫星”,轰动了全国,这颗“卫星”是韩楼村一块二亩九分小麦试验田,当年的亩产达3821斤。直到今天,第一颗“高产卫星”仍旧还是农业专家们遥不可及的梦想。

       据嵖岈山针的周留栓回忆,因为当时虚报粮食产量,所以国家下达的征购任务自然多,社员的口粮大部分都被征购了,粮食越发紧缺,肚子也越来越瘪。  

        “当年的这些做法现在听来很可笑,但在当时有限的生产条件下,要想高产确实不容易。即使如此,人们仍摸索实现高产的路子,敢闯敢干的热情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提起往事,钟栓说。

       “如今生活好了,大米白面天天有,一看到有些年轻人不珍惜粮食,就不由想起自己当年在操场的一角,弄一碗开水把从家里拿的窝窝头掰碎放进去就是一顿饭的情景。”周留栓说。4ac648eac03d492cbfae9638266e731e_th

        1983年,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改名为嵖岈山乡(现为镇),嵖岈山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今天,站在韩楼村村北头路东,望着那块当年曾震惊世人的“卫星麦田”,满眼的玉米等秋作物生机勃勃。

        “这块地算是村里的高产田,1982年分地之前,普通田小麦亩产100多公斤,这块地亩产一般都在150公斤左右;现在一般年景小麦亩产都不低于千把斤,好年景亩产700多公斤,最高的时候一亩小麦收过800多公斤。”年近80岁的村民曹敬林说。

       韩楼村70多岁的老会计钟栓是村里的种田“老把式”。他告诉笔者,生产队的时候小麦品种也不好,种地只施农家肥,但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当时队里搞试验田,做了各种尝试。犁地深耕精耕,播种横播、竖播、斜播结合,还试图通过多下种来多打粮食,结果小麦长得密不透风,导致后期大片倒伏,社员们就下地一点点把小麦秆搭扶起来,产量可想而知。

        据钟栓老人回忆,1982年土地承包到户,大家种田积极性更高了,当年他家分的12亩地就收获小麦2000多公斤,交了公粮留够口粮,余粮还能卖二三百元。

       “当时的二三百元可以盖三间瓦房啊,那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收成。”钟栓说,“如今的日子更是到了天上,品种优良,肥料营养齐全,县、乡的技术人员指导到田间地头,正常年景亩产千把斤不成问题;耕、种、播全程机械化,收了小麦地头就换成了钱;农业税不用交,种地国家还给补贴,这是历史上咱老百姓从没有过的好年景。”

        “过去梦想中‘公社’的美好生活如今不就在身边吗?就看俺村,电动车、汽车、手机、电脑、空调、电视、洗衣机等,都是老百姓家里常见常用的物件;天天有肉吃、顿顿白面馍,现在又开始追求吃粗粮、健康均衡饮食了。”韩楼村党支部副书记钟良和带着笔者参观韩楼村时说。01

         近几年,遂平县把嵖岈山镇纳入全县大旅游框架,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等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周边景点逐步形成了“一山(嵖岈山),两翼(南翼综合服务区、北翼温泉小镇),一轴(嵖岈山—温泉小镇—人民公社旧址),三点(凤鸣谷景点、红石崖景点、龙天沟景点)”的“观光+休闲+度假+旅居”旅游大盘。

        飞跃发展的旅游业,给当地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极大激活了当地旅游产业链条上的各个行业。绿色环抱的温泉小镇

        据了解,2017年,嵖岈山镇居民纯收入达16278元,农村居民纯收入达10320元。该镇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河南省特色小镇、河南省经济发达镇等。02

        眼下,嵖岈山镇正以独特的人民公社文化、绮丽的自然美景、浓郁的田园风光、充满民俗风情的农家宾馆等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