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展览作品(一)

编辑:关玲 时间:8/30/2018 10:40:45 AM 浏览:3839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影像见证40年”全国摄影大展将于8月30日(星期四)10:00,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展览将以摄影的独特视角形象地再现人民群众生活衣食居行、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中彰显我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这里,我们诚挚地邀请您走进这部改革开放图像史,用心回顾我们刚刚走过的40年壮阔征程。

        展览时间:2018年8月30日——9月12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南7、南8展厅

        开放时间:9:00-17:00,星期一闭馆

       以下为部分展览作品选登:

1        1978年1月16日,参加全国科技规划会议的专家们在闭幕会上听总结讲话。

        这是继1956年、1962年两次科学规划会议之后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        刘恩泰 摄

2        1978年4月,陕西省岐县山五丈原乡诸葛庙庙会。

        起个大早,梳妆打扮,扶老携幼,赶驴拉车……赶庙会,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狂欢节,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李少童 摄

3        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冬景。

        寒冷冬日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骑车上班。那个年代,私家车还很少。人们出行以自行车、公共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翁乃强 摄4        1979年1月,北京内燃机总厂的工人在学习技术知识。

        “新的时期,新的使命,需要有崭新面貌的一代新人。……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去克服技术力量和资金不足、科学文化低等重重困难。这意味着我们迈的步子必须是很大、很大的。”(引自1978年《中国青年报》社论)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之后的一年半里,北京市举办了936场科技知识讲座。      蒋铎 摄5        1979年6月,美国著名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访问上海音乐音乐学院,对师生进行指导。

        艾萨克·斯特恩(1920-2001)是俄裔美籍小提琴演奏家,1979年第一次访华,为中国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音乐世界的窗户。斯特恩访华期间还拍摄了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杨溥涛 摄

6        1979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农民严俊昌、严立学、严立坤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

        1978年11月24日,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偷偷搞起了农业“大包干”,“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沿着这个逻辑,整个中国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这些农民当时没有意识到,他们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汪强 摄

7        1979年,清华大学77级学生在上课。

        清华大学77级入学新生只有800多人,1个月后又扩招了200多人,录取共计1053人。在新生中,职工和下乡回乡知识青年占70%以上。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这一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570万人,录取率仅为5%。2017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录取率达74.46%。

        知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命运,而他们也改变了中国。    顾德华 摄8_副本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学考场。

        高考,承载着青春的记忆。与现在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考严苛艰苦得多。知识改变命运,学生们背负着整个家庭命运在奋斗。    任曙林 摄

9        1980年,北京八大处公园里的时髦女青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蛤蟆镜、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风靡一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因改革开放焕发的春天气息。                   王文澜 摄

10        1980年北京东四北大街,交警护送小学生过马路。

        “我在马路边捡到1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这首歌创作于1965年,那时1分钱可以买一支铅笔;改革开放初期,1分钱可以换几颗糖;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1分钱不见了。    刘英毅 摄

11        1980年,山东临沂,为了抗旱保收成,生产队社员在挖大口井。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主产省,也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旱灾是各种自然灾害中的第一大灾。    李百军 摄

12        上世纪五十年代,连接内地和西南、西北的钢铁大动脉宝成铁路,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建成通车。

        1981年8月,秦岭山区发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宝成铁路整段整段的路基被冲碎,数千米钢轨拧成麻花,十多座钢铁大桥和涵洞解体……这是西安铁路局救援人员步行向灾区送物资。

        遭受如此重伤,却只用了60天,宝成铁路便恢复通车。是昼夜不停歇的两万多名工人、官兵,创造了这个奇迹。

        李少童 摄

13        1981年9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华北某地举行现代化装备条件下的大规模军事演习。

        这是我军历史上投入兵力、兵器最多的一次演习。这次演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总目标,吹响了人民解放军向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进军的号角。    贾明祖 摄

14_副本        1981年秋,福建马尾。

        马尾以造船知名。从1866年创办至1907年停造,马尾造船厂建造了各类舰船40艘。清朝灭亡后,这个晚清最重要的造船厂开始没落。现在,马尾港附近建有以船政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张宇 摄15        1982年早春,东北地区仍是寒风刺骨,旅客们在内蒙古通辽车站站台上排队打热水。

        历经百余年,我国铁路运输从蒸汽、内燃,发展到电力、重载、高铁。2008年,中国跨入了高铁时代。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7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原瑞伦 摄

16        1982年8月5日,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在北京正式开放。它坐落在北京西城区官园,包括科学宫、艺术宫、体育馆、教学楼、影剧厅和多种儿童游艺设施。 杨绍明 摄17        1982年,广东揭阳,人们在打羽毛球晨练。

        就在这个地方,1983年,一个名叫傅海峰的男孩出生了。长大后,他连续获得伦敦和里约奥运会的羽毛球男双金牌,是历史上首位蝉联男双奥运冠军的运动员。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羽毛球运动人口超过2亿。    安哥 摄18        1982年拍摄的北京地铁1号线。

        1969年9月20日,北京火车站至石景山苹果园的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通车。1982年元旦,北京地铁2号线通车。

        截至2017年年底,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增至22条,运营里程增至608公里。    茹遂初 摄19        1982年,江苏无锡运河人家。

        运河,就像农耕文明遗留的一条漫长的工业流水线,还是民间城与城、镇与镇、村与村之间重要的纽带。自古以来,无锡人、苏州人更多以运河为中心生活着。    刘世昭 摄20        1983年1月,赶上这天真不赖,洗衣机拉回家。

        1874年,人类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但在100多年以后,洗衣机才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家庭。  王文扬 摄21        1983年春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苏木拍摄的苏德木一家人。当天的气温达到零下38摄氏度。

        有动物的陪伴,蒙古人才得以度过零下三十几度的漫漫寒冬:羊皮袄可以抵挡刺骨的寒风;绵羊毛可以打成毛毡,制作毡房;牛粪是上好的取暖燃料;还有蒙古奶茶、马奶酒等高热量饮料,温暖冬日的肠胃。  额博 摄22        1983年,西藏那曲赛马会上,牧民们纷纷把收录机摆在舞台边沿,录取台上民间艺人的格萨尔说唱节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携式收录两用机风靡一时。  扎西次登 摄23        1984年春,古楼文化馆前排队买京剧票的观众。

        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京剧讲述悲观离合,表现愚贤忠奸,潜移默化地把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给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成为当时的流行艺术。    吕小中 摄24        1984年,北京海淀区蓟门里小区,一户人家正在搬家。 

        那时没有专业搬家公司,搬家大多找亲朋好友、单位同事、街坊邻里来帮忙。搬家多用脚踏平板车,也有“有门路”的人家,能借到轻型卡车来帮忙。    张兆增 摄25        1984年,安徽合肥市工人文化宫,人们跳起集体舞。

        改革开放后,集体舞带着青涩、含蓄,带有交谊的元素,与穿喇叭裤、拎录音机跳迪斯科舞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个时期年轻人的又一集体记忆。      马昭运 摄

26        1984年10月,山东省安丘县,一支由黄牛组成的特殊宣传队。

        这些黄牛头戴大红花,驮着各类电器物品,迈着矫健的步伐,穿行安丘县城各条街道上,目的是告诉人们:计划经济时代结束了,所有物资将敞开供应。    王平 摄 27        1984年,广东深圳洪岭大厦建筑工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时,曾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作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享有“设计之都”、“时尚之城”、“创客之城”、“志愿者之城”等美誉。     周顺斌 摄28        1985年夏,北京延庆龙庆峡,当地农民把汽水泡在山泉里冰镇,以期卖个好价钱。

        中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生产电冰箱,但直到八十年代,冰箱仍是贵重家电。目前中国冰箱保有量已达2亿台。

        张风 摄29        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下关镇鸳浦街,洱源县农村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来到发廊烫发。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发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齐耳短发,就是编着麻花辫,男性的发型更是乏善可陈。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了老百姓的发梢,过去“不敢美”“没钱美”的问题解决了。

        据统计,改革开放前,全国约有1万个理发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美容美发店已超过18万家,中国人每年花在头发上的钱超过1300亿元。    刘建华 摄30        1985年,四川省南充市,人们在电影院前学流行歌曲。

        改革开放后,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内地千家万户。进入新世纪,港台流行音乐、影视娱乐业的重心开始向祖国大陆转移,与内地融为一体。    杨麾 摄31        1985年冬,辽宁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一条无名的小河旁。

        即便是寒冬,东北一个村子很早就苏醒过来,有人去赶集,有人忙着拉粪,有人开始劳作……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王玉文 摄 32        1985年,西安一名新郎去迎亲。

        花花绿绿的被面披挂上,接媳妇去!从被面、暖壶、脸盆,到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曾是时兴彩礼,是家里的“大件儿”。

        几十年,小夫妻成了老两口,“大件儿”们也早算不上“大件儿”了。    胡武功 摄33        所有作物中,麦子成熟期最短。麦黄时节不过半个月左右,如不赶快收割,麦粒就会炸裂;若遇上雨天,未能及时收割的麦子就会长芽。于是,替人割麦的麦客应运而生。

        在关中平原上,甘肃、商洛以及安康地区的农民,是麦客的主力军。麦客们算着麦黄的时差,从一个地方赶往另一个地方。

        随着科技发展,“铁麦客”收割机渐渐取代了过去的老麦客。    侯登科 摄34        1986年2月,第一批中央讲师团的成员刘建军(左一)、吕利民(左二)在山西省吕梁地区离石县坪头村的学生刘志英家家访。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从党政机关抽调干部,参加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1985年到1988年,共派出近五万人,参与培训中小学教师40万,职业技术人员15万,中学生15万,各类长短培训班1600余个。    刘宇 摄35        1986年冬,陕西渭南地区华阴桃下镇,第十冶金建设公司子弟学校高二(1)班男同学在一所废弃的水库边上的混凝土搅拌机上合影。

        混凝土搅拌机、军大衣、军帽、布鞋,还有纯真的笑容,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王景春 摄36_副本        1986年,三个身披军大衣的年轻人在北京街头跳舞。

        军大衣是中国时尚史上最无可替代的标志性单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兵是很多地区年轻人仅次于考大学的出路,一身戎装也成为很多人的向往。在那个满街“蓝、黑、灰”的年代,绿军装也是一种时尚。既时髦又保暖的军大衣也就流行开来,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

        改革开放斑斓了街头。蛤蟆镜、喇叭裤、红裙子、爆炸头……你赶过什么时髦?    郭建设 摄37        1987年,陕北正月初二回娘家。

        按照陕北的习俗,正月初一不出门。出嫁的女儿多在正月初二、初三带上娃娃回娘家。    王苗 摄38        1987年4月,四川省平武县,一群白马藏族乡村少年在放学路上结伴而行。

        白马人有独立的语言,没有文字,部分语言与藏语相通,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划属“白马藏族”,目前约有2万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四川省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主要从事农牧业、狩猎、采药等。

        从2008年开始,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对白马民俗的保护和传承。    陈小波 摄39        1987年5月28日,核物理学家王淦昌80岁生日当天,在科学会堂做学术报告。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中国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化名“王京”,留下一句“我愿以身许国”,从科学界消失了17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98年,王淦昌逝世,次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罗更前 摄40        1987年,广州市江南大道,一位女士在用“大哥大”打电话。

        1987年11月,广东省开通全国第一个模拟移动通信网。随着90年代“下海热”,生意人几乎人手一部“大哥大”,既是通讯工具,更是富贵的象征。

        30年间,手机从单一的通话工具转变为集通信、互联、娱乐、购物等功能于一身的超级工具。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2018年第2号)》显示,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末,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14.7亿。    叶健强 摄41        1987年,河南濮阳濮城县集市上的出租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租车已经出现,但还不多见。在机动车没有普及的小县城,三轮车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车”,拉人运货都方便。42        1988年5月,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春牧场,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在放牧途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牧民春季转场,途中会有一两天找不到水源,人们就在马背上担水,路上饮用。如今,转场条件越来越好,再也不用背水转场了。    沈桥 摄43        1988年,湖北省巴东县神农溪景区的纤夫。

        千百年来,纤夫一直是长江航运的重要一环。环环相扣,才有了航道代代通畅,城市沿江而兴。

        三峡大坝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长江的航运条件。库区蓄水后,纤夫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神农溪开发旅游,纤夫成为看点之一。    肖萱安 摄44        1988年初冬,中国首次人体艺术油画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35幅中央美术学院中青年教师的人体油画艺术作品展出,轰动社会各界。

        曾在中国被视为“伤风败俗”的人体艺术,首次进入了中国艺术最高殿堂。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当维纳斯裸像站立于大庭广众面前被大家引以为骄傲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真正地踏进了高层次的审美领域。”    贾国荣 摄45        1988年,陕西陇县河北乡的一个村头。

        村头,也叫村口,是一个村子的出入处,通常会有一棵大树,或者一个牌坊,那是村子的标志。村口也是村民的活动中心,老人们聚在这里唠家常,孩子们则聚在这里戏闹玩耍。    邱晓明 摄46        1992年8月,深圳以发售认股抽签表的方式发行5亿元新股。一位小伙子排了两天两夜的队,在发售股票抽签表前半小时被清理出列。

        新股认购表发售当天,不到半天就被一抢而空,数万名没有买到股票的人走上街头,引发骚乱,被称作“深圳股潮”。透过镜头,我们能够感受到改革早春的剧变和人心悸动。    张新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