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牛屋是温暖的,是个不大不小的“公共场所”,是小孩子爱去的地方。
牛屋里可以烤火,烤火的柴火有时是山林,有时是麦草。
山林,俗称劈柴。整根山木都放在火堆里,不紧不慢地燃着。天气十分冷时,有人刚从外面进屋,就大把大把林子放在火堆上烤,发出劈劈啪啪地声响,如同燃放鞭炮一样。
有时没有劈柴时,就用草料烤火,抱一抱草料放在火堆上,轰一下就着完了,然后再抱。有时火不旺,放上草料麦秸,可能有些湿,不起火头只有烟。有怕冷的急得趴在那吹,吹得满屋都是烟,呛得人满眼流泪。有好事者,把吹火者推开,自己去吹,都不愿出屋。
小孩爱去牛屋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牛屋里可以听到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
那时的饲养员,一般都是年纪稍大一点的男人,他们见多识广,肚子里有许多故事,经常讲给我们听。听故事是当时人们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
人们有事没事爱往牛屋里钻。饲养员一边喂牲口,一边讲着故事。
故事内容大多是,儿子不孝受到惩罚、好心人终得好报的故事。故事开头大都是,从前有户人家怎么怎么,或者很久很久以前,这样的开头,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牛屋里人来人往,有时饲养员讲完,有年长的也要讲上一个两个。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听得我们十分入迷。
冷场后,小孩们就央求着叔叔、大伯、大爷再讲一个、再讲一个。
那时没有时间观念,有些小孩听着听着,靠着牛槽睡着了。
夜深人静,连大人都熬不住了,我们依然兴趣盎然,总是听到最后没有人讲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有时,讲故事的人故意“使坏”。夜深时,他就讲妖魔鬼怪的故事,听得我们小伙伴紧紧围成一团,生怕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鬼怪,把我们其中一个拉走。
夜深了,大人催我们回家睡觉,我们都不敢出门。几个人相互搂抱着、拉扯着,才敢走出牛屋。
快到家门口,高声喊叫一声,给自己壮胆。有胆大的,突然从黑暗处窜出,大叫一声,吓得我们半天没回过神来,有胆小的吓得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那时的牛屋是温暖的,不单单是火,更有那吸引人的故事。
作者简介
王海洋,男,遂平县作家协会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当过教师,现为公务员。曾在《散文选刊》、《河南日报》,《驻马店日报》,《天中晚报》发表作品一百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