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造成了生命威胁,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威胁。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北京心理学会,邀请了国内30余位心理学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可能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给出了专业的心理干预建议和答疑解惑,助力在不同战线抗击疫情的每个我们,积极应对,用“心”战“疫”。
对疫情的恐惧感很强,有时候会压抑到难以呼吸,该给出什么建议?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不论是电视广播、新媒体,还是日常生活唠家常,都充斥着疫情相关的大量信息,所以产生恐惧感是非常正常的,只是恐惧情绪过强,就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的时候人们还会因为极度恐惧而感到呼吸困难。因此,积极采取适当措施,安抚自己和家人的恐慌情绪是非常必要的。疫情期间我们给出“7个心”的建议,希望大家在疫情期间能够平稳生活、积极应对。
一、留心科学信息
客观、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在正确信息指引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面对大量涌现的信息,需要保持头脑的清醒,相信主流媒体权威解读,切忌随便听信未经证实的信息。留心和关注专家学者们提供的防范措施和建议,明确当下应如何应对。这样就可以通过整合客观、科学、权威的信息来增加已知感,减少恐惧感。
二、用心正确应对
对于媒体和专家学者给出的应对策略要用心实践。用心践行预防疾病和充实生活的措施。通过采取恰当正确的防护措施来增加踏实感,减少恐惧感。比如戴口罩、勤洗手等科学防护方式,用心在各方面都做到。
三、宽心愉快生活
正确看待在家隔离和假期延长,理解隔离的必要性,尽力保持平和稳定,宽心生活。利用假期时间增进与家人们的交流,通过互相关心和鼓励来增加亲密度,减少恐惧感。
四、增强未来信心
客观地评估事态,用以往成功的经验激励自己坚定信心。如当年SARS一样,危机解除需要时间,如今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跨国合作、共享成果,有这样积极正面的认识能够增加信心,减少恐惧感。要学习自我激励,相信当你做到上面所有的防护,国家做到了所有的措施,未来一定能打败疫情,未来一切都如期望一样美好。
五、传递彼此爱心
疫情期间人们需要用爱心去应对,对自己关爱,对他人关心。当你感到恐惧的时候可以联系其他人,你也许会被他人的积极心态和快乐情绪所感染,有利于减少恐惧感;你也许会发现他人需要你的爱心,你甚至会成为他人的鼓励者。通过传递爱心,增加人际互动,减少恐惧感。所以当你恐惧时,说出来,寻求彼此帮助。
六、关注自我内心
深呼吸和冥想都是自我放松的极好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不安和恐惧。当你感觉到呼吸困难,感觉到心跳急迫时,找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闭目深呼吸和冥想,尽量采用腹式呼吸,想象自己的紧张通过呼吸排出体外,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开始放松、柔软。尽力关注内心,通过保持心理上的平静来减少恐惧感。
七、寻求心理援助
必要时刻记得通过心理援助的手段保护自己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通过自身力量进行心理救助,比如按照上面所建议的去做;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外界力量寻求帮助,比如拨打心理辅导热线、寻求网络心理咨询等方式寻求帮助等。空闲的时候,也可以阅读下载相关的心理自助手册,增加自己对疾病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处理各种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胡平; 编辑: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