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村民誉为愚公的干根才。记者王鹏摄
干根才(左四)和他的伙伴们合影。
早晨,干根才和他的伙伴们上山开工。
从宁波往象山,下了象山港大桥的第一个高速出口不远,便是黄避岙乡龙屿村风景如画的跃龙岗。最近,这个多年来因为交通不便而鲜有游人的地方慢慢有了人气。因为山上丛林里多了一条登山步道,沿着曲折的小路爬上去,可以看到青山隐隐,海水正蓝。
很多人难以置信,最早开山修路的,是一位年近七十的瘦弱老人。这5年来,他只干了一件事:依靠镰刀锄头等最原始的农具,一点一点地在荆棘丛生的山上凿出一条长达2公里左右的登山步道。
受其影响,象山县黄避岙乡龙屿村的老人们,相继加入修路志愿队伍,拓宽步道,修路造亭。这群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志愿者,被身边的邻居们戏称为“愚公”。
日复一日的义务劳动,没有奖励,没有酬劳。但这些现代愚公们觉得,他们平平淡淡地过了大半生,晚年发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专心致志有商有量地把它做成,日后会有更多的游人来此,看到美景,念及修路人,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满足。
那山那人
位于象山港港湾的黄避岙乡龙屿村,是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古老村落。据记载,早在公元900多年,张氏始祖就在此隐居。
村庄面朝浩瀚的东海,背靠连绵群山。据称,龙屿村村名就因群山盘曲如龙,孤悬海滨而得名。另有一说,山上有龙潭,十分灵验,历史上曾有年逢天旱,到此求雨的习俗。
村后的龙山公园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公园的尽头,拾级而上,一条人工开凿的黄泥路出现在我们面前,蜿蜒而上。凿通这条山路的,正是干根才老人和村里的老年志愿者。
上午9点多,干根才和村民们还挥舞着铁锹加固路基,用毛竹安装山路的护栏,脸上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特别显眼。
眼前的干根才瘦弱,个小,两鬓已经斑白。黝黑的皮肤和粗糙的双手,见证了他这5年多来披荆斩棘的辛劳。
走在这条登山步道,阳光透过茂密的山林照下来,撒下一地斑驳。头上是湛蓝的天空,游荡着丝丝白云,让人心旷神怡。山林里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在空旷的山谷回荡。
行至半山腰,有凉亭、公厕,还有清凉的山泉水,这些都是今年五一小长假前夕完工的。亭子里凉风习习,很快就将先前爬山出的一点微汗吹得烟消云散。冰凉的山泉水甘冽可口。随行的老人说,很多前来登山的市民,返回时都要带走几瓶,惦记着泉水的味道呢。
爬上海拔300米左右的跃龙岗,那里的视野更加开阔。俯瞰山下,是错落有致的村落,弯弯的村道像条赤龙在阳光下逶迤向前。外面就是蔚蓝的海水,不远处的象山港大桥清晰可见,再远一些还能眺望到对岸的奉化、鄞州和舟山的沈家门。
如此优美的风景,正是干根才老人开凿这条山路的初衷。如今,老人的计划已初步实现。
开山筑路
干根才曾是象山丹西街道办事处一名职工,61岁退休后,曾在象山丹城帮忙带孙子,4年后回老家黄避岙龙屿村居住。
俗话说,年纪大了的人就容易怀旧,老干也一样,常常想起上山砍柴、下海抓鱼的童年时光。闲来无事,他喜欢到龙山公园看日出,欣赏湛蓝的大海……
好几次,他试图爬上跃龙岗,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但山上已多年无人走过,曾经的山间小路已经被淹没于茂密的树林和荆棘丛生的藤蔓之间。
2009年,老干决定开凿出一条山路,让村民能够方便地登上跃龙岗,看看家乡美丽的风景。
说干就干。开山凿路从两把锄头、一根钻子、一把铁锹开始。从那天开始,老干凌晨就出门,午饭后没多久又扛着锄头上山了。跃龙岗地形复杂,山上石壁陡峭、杂草丛生,干根才独自一人披荆斩棘,一天下来只能开凿出四五米长的距离。
老干的举动引来村民的各种议论,有佩服的,有讽刺的,更多的则是怀疑,断言不可能搞出一条路来。
村民的怀疑不无道理。多年没干过体力活,再拿起锄头才知道有点力不从心了。开凿坚硬的石头时,双手被震得发麻,带刺的藤蔓不但割破了衣服,手上也常常被划出血口。晚上睡觉的时候,整个人更像散了架一样,腰酸背痛。
刚做决定的时候,老干的老伴在丹城带孙子,他担心家人反对,没有告知。一段时间后,家人才知道他的举动。令他欣慰的是,家人不但没反对,还支持他的做法,只是再三叮嘱小心身体,毕竟是年近70的老人了,而且年轻时候,老干的身体就不是很好。
开山修路异常艰辛,其间还遭遇过意想不到的一件囧事。那天他弓着身子在山里凿石头,不知从哪里窜出一条狗,可能把老干看成了异类,竟对着他的屁股扑上来,猛咬了一口,咬出好大一个口子。
多年的风吹日晒,老干的皮肤黝黑,手上至今还有厚厚的老茧,像树皮般粗糙、皲裂。因为开山的速度很慢,新路辟出没多远,先前开出的山路边又杂草丛生,只好重新返工。
5年多时间,老干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山里,家里。这位瘦弱的老人爆发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不知凿坏了多少把锄头和榔头,磨破了多少双球鞋,终于开通了一条通往跃龙岗的羊肠小道,长约2公里。
愚公群像
老干的开山修路之举,虽然当初有不少村民怀疑,却也有很多村民佩服其勇气。受其愚公精神的感动,去年4月开始,包括张帮万、盛云平、陈国平、钱万国等老人在内的很多村民,陆续加入到开路队伍中来。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支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开路志愿者队伍由此组成。
70多岁的张帮万记得很清楚,去年4月初,他们几位老人决定,跟着老干一起开山修路。第二天,老人们把几根毛竹扛到了跃龙岗,在山岗上插上了三面红旗,那里将是他们的终极目标。
大家一边配合着把老干开出的初具雏形的山路加固拓宽,一边规划着在山道沿途建设配套设施。考虑到村民长时间登山会累,几个人就在山上的竹林里就地取材,在半山腰的平地上建了个养生竹亭。
造这个亭子颇费周折。村里没钱,购买材料的费用都是老人们自掏腰包。刚开始,老人们想用换下的废弃水泥电线杆做柱子,可以省点钱。村里的拖拉机手张国夫连夜将水泥杆子拖到山脚,可水泥杆子太重,老人们实在抬不上山,最终放弃了这个方案。改用毛竹材料,由村里的木工陈国平、张财全等人自行设计,施工。
考虑到登山的人容易口渴,陈国平还自掏腰包买来水箱和水管等材料,把山泉水接到了竹亭旁边;怕村民天黑走山路看不清道路,大家又自筹资金2万元,买来22盏3米高的路灯(杆),靠人力搬运至山路上的各个点,由村民张国恩负责安装接电……
龙屿村村支书张伟兴对村民们的义举评价颇高。龙屿村以前交通不便,出门就是三道岭,只有一条公路与外面相通,村民以种田和卖毛竹为生,艰苦的条件造就了村民吃苦耐劳的品质。如今,以老干为代表的村民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开山修路,村里没花一分钱,全是老人们自己掏腰包。
如今,这条山路已经开始造福乡民,临近几个村的村民也到这里登山健身。村里对村民的义举也大力支持,调来挖掘机对开出的山路进行拓宽,村里还打算开出更长的山路,把村庄周边的10个山峰连接起来。
而这支开路志愿者队伍已有成员50多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虽然很多老人都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但大家同梦共勉,克服了一个个困难。
山高路远,愚公的故事还在继续。老干说,如果能筹到足够的钱,还要把这条路一段一段地铺上去,在跃龙岗的最高处造座两层楼高的瞭望塔,供游人登高望远。
东南商报 记者 樊卓婧 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