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堂:古钱币收藏有苦也有甜

编辑:dhyhpvh 时间:7/31/2015 1:13:27 AM 浏览:1887

10年集齐一套蚁鼻钱

朱海堂:古钱币收藏有苦也有甜

 朱海堂:古钱币收藏有苦也有甜

●晚报记者   李 杨    实习生   赵亚晨  国书玲  文/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一枚古钱币代表了中国的货币文化,反映了当时的铸币工艺,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生活背景。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先秦货币历来就以存世少、规格老、卖相佳,被称为实物货币的“祖宗”。

43岁的朱海堂是驻马店市收藏家协会理事,1996年开始收集古钱币。他花费十年时间,收集到了一套蚁鼻钱(又叫鬼脸钱)。昨日,在市纬一路与文明大道交叉口附近的经纬花园小区,记者见到了朱海堂。

 

                     10年集齐一套蚁鼻钱

 

走进朱海堂的家仿佛回到了古代,一进门,记者就看到墙壁上挂了一副古人游戏于山水间的七贤乐游图,另外还有一些诗词作品跃然于墙上,柜子上还摆放了一些青铜手工艺品,和古色生香的红木家具相得益彰。朱海堂热情地把我们带进他的收藏世界,一件一件地向我们介绍他的藏品。

朱海堂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套古钱币,那神情就像呵护自家的孩子一样小心翼翼。朱海堂告诉我们,这是蚁鼻钱,是现在被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古钱币珍品。最常见的一种似古文的“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的“晋”字,像人面,因此又称“鬼脸钱”。

“现在,我终于收集到了一套完整的蚁鼻钱,也不枉我耗费10年的心血。”朱海堂一边用手抚摸自己的珍藏品,一边向我们讲述他的经历。“这两个银元宝,是我跑了上千里地才淘回来的。回来时,我身上连买一碗面条的钱都没有了。”说到这儿,朱海堂笑了起来。

“这是商周时期的天然海贝,这是蚌贝和骨贝,都是我花费很大工夫才找到的。这是春秋时期的桥梁币和鱼币,从外观来看,桥梁币有桥的形状,上端中部有穿孔。这是鱼币,外形就像一条晒干的小鱼一样,这是空首布……”说起自己的收藏,朱海堂神采奕奕,如数家珍。说到动情处,朱海堂感慨道:“这收藏的生活啊,真是有苦也有甜。”

 

        由厨师到收藏家的趣味生活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朱海堂在市文化路西段开了一家小饭店。那时,朱海堂的爱好是集邮。在集邮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海堂接触到了古钱币,自此便“曾经沧海难为水”了。1996年,朱海堂正式开始了他收藏古钱币的旅程。

“当时,有很多去驿城区沙河店镇拉沙的司机在我的饭店吃饭,渐渐地大家熟悉了,我就经常坐着拉沙车下乡收钱币。”朱海堂说,为了下乡收钱币,他的饭店下午一般不营业。为此,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差。

“有一次把我吓得不轻。”朱海堂说,“有一天我坐拉沙车到了目的地。司机把车停在路边,让我从车上下来。由于那天视线不好,我的动作又慢,司机以为我已经下了车,便发动了车子,我被他从车上甩了下来,伤得不轻。”

1996年11月中旬,朱海堂听说一个村子里有很多民国时期的银元,就带着1000多元钱马不停蹄地下了乡。他风风火火地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花光了身上所有的钱,买回了一批银元,很开心。可是没想到,这些银元全是假的,这让朱海堂彻底懵了。

“不过,我倒是很感谢这次经历,它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朱海堂说。

这件事在朱海堂的收藏生涯中可谓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这件事之后,朱海堂除了继续收藏外,还不断地学习,参加研讨会,拜访名师,和同行一起探讨交流收藏经验。随着朱海堂不断地学习,他收藏的数量增加了,且他的收藏鉴别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直到今天,朱海堂还珍藏着这些假银元,以此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