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二上嵖岈山

编辑:广视在线 时间:9/11/2015 9:41:43 AM 浏览:3293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有“天中”之称的驻马店境内确山县竹沟成立中原局,以便领导中原大地的抗日斗争,由刘少奇任书记。

 

        一上嵖岈山 传达党中央精神

        11月23日,刘少奇带着朱理治、李先念、陈少敏等中原局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共20多人,从延安出发,沿山路步行向竹沟前进。革命斗争需要,刘少奇化名胡服。一路上,他们一边与敌人巧妙周旋,一边向沿途的党组织传达党中央会议精神,讲解全国的抗战形势,直到1939年1月27日,才来到嵖岈山地区。

        事先,嵖岈山地区党组织已得到上级指示,适时派人化装后到指定地点迎候,并接到嵖岈山农科职业学校。看到他们身穿灰军装,头戴八角灰军帽,英姿飒爽、精神抖擞,全校师生热烈欢迎。刘少奇被安排在范文澜先生所住的魏朗斋校长院内,其他同志分别住在教师的住房里。

        当晚,刘少奇顾不得长途跋涉的劳累,与魏朗斋和当地党组织负责人时志仁,教授范文澜、马致远等畅谈。刘少奇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重要决定,讲了全国抗战的形势和任务。参加座谈的人分别介绍了嵖岈山的斗争形势,汇报了当地党组织和嵖岈山职校放手发动群众、如何把师生和农场职工武装起来成立抗日队伍等情况。刘少奇频频点头、连声赞许。他还仔细看了嵖岈山区委和职校创办的《狮吼》小报,并连声说:“好、好、好,你们干得不错。”同时,刘少奇当即作出三条重要指示:一是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二是建立人民武装,三是搞好统战工作。一直工作到午夜,才各自歇息。第二天,刘少奇一行20多人告别嵖岈山职校师生,赶往竹沟。

 

        二上嵖岈山 战前到实地考察

        嵖岈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恐慌和仇视。1939年春,他们妄图扑灭抗战烽火。在竹沟的刘少奇根据斗争形势,想到嵖岈山地区八百里伏牛山余脉群山连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执行毛主席游击战术的理想之地,为更好保存实力,有效打击敌人,巩固这块红色根据地,刘少奇于3月的一天,轻装便服,来到嵖岈山农科职业学校。

        那天,暖阳高照、春风拂面。刘少奇一行10多人一到校园,就受到范文澜、马致远、时志仁、魏朗斋和上百名师生的热烈欢迎。欢迎大会之后,职校师生无比兴奋和激动,对抗战充满着必胜信心。

        当晚,刘少奇认真听取了范文澜等几位同志的情况汇报,他很兴奋,又一直交谈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吃完饭,刘少奇就和随身警卫扮成商人,在遂平县委书记杨毅和其他同志陪同下,假装走亲串友的样子,提着果品,迎着朝阳赶路了——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熟悉嵖岈山一带的地形和民情,以便巧借地利、人和,有利日后作战指挥。

        他们顺着嵖岈山山脚,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向西北方前进。刘少奇边走边看,边问边记。碰着砍柴或干农活、放牧的老乡,都要停下来热情询问。他那平易近人的作风和认真做事的精神,令人不敢相信他就是我党的高级干部。经过村庄,他总要到山民家里看看、问问,了解生活、生产和愿望。热心的山民看到和蔼可亲的他们,没有见到国民党当官的那种拘束或惊惧,有问必答,亲如一家。当走到山下一个叫刘百川的小村庄时,已近中午,他们就在一农户家中吃饭,虽仅有几盘山野菜的家常便饭,但刘少奇和同志们都吃得很舒心,就把所提的果品给了那户人家。

 

        午饭后,他们没有休息,沿路走到三面环山、仅有一个出口的红石崖村。这里漫山遍野是树木杂草和悬崖峭壁。刘少奇不住地称赞:“这真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随后又翻山越岭来到李兴楼的黑石崖、龙天沟,看中一块屯兵休整的理想之地。此时,已夕阳西下,走了60多公里山路,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想到此行已达到目的,还看到这山清水秀,他们依然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有人提出让他休息一会儿,刘少奇笑着说:“这段山路算什么,我从延安到竹沟都是步行的,还要应对雨雪河流或敌人堵截。”顿时,大家浑身的疲劳也在刘少奇的感染下消失了。他们又加快了脚步,在太阳落山时赶到一个与遂平交界的小山村。晚上,他们受到槐树村支部热情款待。

        刘少奇两次到嵖岈山,给当地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及人民群众很大的精神支持。此后,刘少奇所视察、指导过的嵖岈山地区,在两次嵖岈山保卫战中都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胜利,并迎来了新四军、八路军的三军会师,使嵖岈山成为抗战期间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和豫中抗日战争的指挥部。

        70多年沧桑巨变,但刘少奇两次到嵖岈山地区指导抗战工作的经历,始终铭记在嵖岈山及遂平人民心中。(作者:李玉新 王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