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德班”开课 家暴男坦露忏悔心境

编辑:李慧勤 时间:10/15/2015 9:36:49 AM 浏览:1848
(凤凰网:郭睿)方刚要反其道而行之,“男德班”倡导男性站出来行动,从自己做起,实践性别平等,做亲密关系中的好伴侣,亲子关系中的好父亲,职场中的好伙伴,杜绝性别歧视,性别暴力,性骚扰等行为。
 
 
 
 工作坊协作者指导参与者给新生儿洗澡。(摄影/郭睿)
 
今年31岁的叶强,来自苏南富庶城市,身高1米64,黝黑敦实,看起来憨厚内向,淹没在人群中的类型。除了他身上的橙色衬衫,没有亮眼的部分。他是苏南一家环保单位的中层员工,刚刚装修了新房,希望带着三岁儿子,还有妻子,搬出父母家。也许本来,美好生活在前面等着他。

而他已经和妻子分居一年。叶强第一次殴打妻子,是在她怀孕六七个月的时候。原因已经记不清了,大概是妻子要求他把银行卡交给她打理。他觉得烦躁,抬起脚,踹向怀孕的妻子。这是第一次肢体暴力。事后,妻子对他说,她要去告诉村里的妇女主任。他说你去啊。心里不屑一顾。

四年之后,他回忆起来,多么希望妻子当时真的去找了妇女主任,或者打110报警。也许以后的噩梦就不会发生。

我是施暴者,我也是受害者

第一次对妻子施暴,叶强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身高1米56的妻子没有还手之力,也许是出于羞耻,她没有在事后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以及她声称要去寻找的妇女主任。叶强对妻子表示了真诚的道歉。之后的生活中,夫妻之间的沟通并没有改进,摩擦发生,叶强失去耐心,便会挥起拳头。频率从两月一次,到一月一次,甚至一周一次。

最近的一次殴打,也是最严重的殴打,发生在去年4月。叶强为了躲避暴躁的爷爷,和妻子一起住到岳母家。睡前因为生活琐事起了冲突,没有发作,直接睡了。凌晨五点,妻子起来上厕所,踹了叶强一脚。此时的叶强被激起怒火,挥向妻子脑部的拳头比以往更加疯狂。听到动静的岳母前来阻止,回到隔壁房间去拿件衣服。这个过程,他无法控制自己再次动手。他说自己用上了全部的力气,“我把她当成了一个男性”,“我的手像是一把铁榔头”。哪怕时隔一年半,他自己的右手小指以下部位,还会隐隐作痛。

叶强认为这次情绪失控,导火索是自己的爷爷。4月份老人生病,住到二儿子,也就是叶强的父亲家里,同住的有叶强的妻子儿子,四世同堂。在中国人传统价值观里,这应该是其乐融融的场面。

叶强的爷爷一生都居住在苏南的乡村,对妻女的殴打是常态,这是叶强童年对暴力的最初印象。即使这次生病也没有改变他暴躁的脾气,经常在深夜摔东西,吵得家人不得安宁。父亲要阻拦,叶强劝住了父亲,说爷爷是故意激怒你,你阻拦就满足了他。而某日的凌晨六点,叶强的爷爷再次向家人发作,叶强却忍无可忍,拿起拖把砸向爷爷的头部。

这次动手让爷爷暂时安静下来。事后,叶强担心爷爷报复,伤害自己年幼的儿子,带着孩子住到了附近的岳母家。结果,却发生了对妻子的殴打。

这次受暴后,叶强的妻子提出了离婚,以家庭暴力、感情破裂的名义起诉到法院。此前,妻子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他,他也曾向岳父保证过,不再动手。4月的这次“食言”,让他无比懊恼,失信于岳父,他觉得自己打破了男人之间的承诺。

2014年夏天,叶强生平第一次收到法院传票。悔恨和懊恼中,他开始查询有关家庭暴力的信息,从网上看到了央视制作的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完完整整地看了8集。片子中提到陈敏书写的《呐喊--中国女性反家庭暴力报告》一书,他买来读,书中对施暴者的心理分析,让他开始理清自己是什么人。

从片中获知的白丝带热线,直接改变了他的生活。白丝带志愿者网络是一个旨在反对性别暴力,倡导性别平等的组织。上网查了一番后,他发现白丝带不仅帮助家庭暴力的受暴者,也不排斥施暴者,鼓励施暴者进行咨询。在浑浑噩噩即将面临开庭的日子,他拨通了电话,开始了持续的咨询和学习。

值机的心理咨询师是男性,听完了他的故事,指出家暴是错误的,帮助他更正了很多观念和行为,同时提出三条建议,想打人的时候,抽离环境;发展兴趣爱好,缓解压力;在当地找心理医师进行治疗。

叶强说自己也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传承了暴力。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男性气质”,以威猛阳刚为荣。他的名字也代表的家庭对他的寄愿。心理医师和他一起反思童年的成长经历。叶强清楚地记得,六岁之前,父亲并不打他。直到有一次父亲的朋友来家里串门,炫耀般地讲起自己教训儿子的过程,儿子一犯错,就罚跪。叶强的父亲学到了这个“知识”,便用在他身上,犯错的时候,开始罚跪和吊打。

他曾目睹大街上一个男人殴打身边的女人,没有人去制止他。村中的出租屋,夜里时常传来女人被打后的哭声。这样的经历让他觉得男人打女人是可以的。三班倒的父亲,甚少给他关注与温暖。他会自觉帮助母亲做家务,却极少得到赞扬。

工作以后,在单位他是好好先生,一些老员工的不尊重,他只会闷在心里。妻子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关系难以处理,他的方式是躲避,和妻子沟通不畅时,拳脚相加来解决。心理医生讲,他对家庭成员有强烈的控制欲,例如不能忍受妻子的晚归,药品没有按照他要求的位置来摆放。他把拳头挥向体能处于弱势的妻子,自幼习得的暴力继续传递。

他完全认同心理医生的分析。

工作坊成员们正在分析玩具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摄影/郭睿)

施暴者是你看不出来的

10月4号,叶强到北京参加一个名为“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的活动,以白丝带成员的身份。这个工作坊的发起人方刚,是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的召集人,也是北京林业大学研究性学的教授。他将工作坊命名为首届“男德班”,为了和去年社会上兴起的“女德班”对应,后者因为提倡“男尊女卑”,妻子必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等观念受到批判。方刚要反其道而行之,“男德班”倡导男性站出来行动,从自己做起,实践性别平等,做亲密关系中的好伴侣,亲子关系中的好父亲,职场中的好伙伴,杜绝性别歧视,性别暴力,性骚扰等行为。

工作坊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时,叶强如常介绍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工作坊的协作者方刚,也是白丝带网络在中国的发起人。照例问他,你是施暴者吗?旁边的90后小男生积极代他回答,“应该不是吧”。叶强的心里掀起了波澜,“施暴者你是看不出来的”,他知道自己看起来不像,他也知道施暴行为和学历、职业、经济地位都没有关系,任何人都可能是施暴者。

但他没有勇气当场坦诚自己曾是施暴者。默默坐下来,开始上课。第一天的内容是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思考“大男子气概”的伤害,分析“父亲角色”,每个人讲述自己从父亲那里接受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受到过来自父亲的伤害,肉体暴力或精神暴力。大家一起把消极方面写到纸条上,撕碎,踩到脚下。

8月下旬,方刚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出了首届“男德班”招员启示。向公众招募参与者,进行颠覆传统性别建构的培训,原计划课程是6天,每人收费4000元。结果应征者寥寥无几。方刚不感到意外,他觉得中国男性对成为“好伴侣”、“好父亲”没太大兴趣,自我反思的意识非常差。而这正是“白丝带”和“男德班”的意义所在。最后,他申请到一笔资助,支持白丝带各地服务站的召集人或志愿者来北京参加培训,时间也压缩为三天,费用减半。

还好,也有两个非白丝带成员报名参加,交了2000块。其中一位91年出生的男孩,来自河北,他和叶强一样,自幼目睹家中的暴力,希望暴力在自己身上阻断,学到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尽管听了三天的课,他才勉强搞懂“父权”和“赋权”是两个不同的词,截然相反的含义。之外,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听说参加了这个培训能变成“男神”,更好找女朋友。身高1米83的大男孩脸上露出羞涩笑容。

培训地点在六道口的一家茶楼,“三国”背景设定,各个茶室上挂着“子龙府”、“翼德府”等木牌。“男德班”选择的房间在曲折走廊的尽头,门一关,环境相对幽静。除了两位自费学员、协作者和媒体人,工作坊一共有14位参与者,均是白丝带各地服务站的召集人或志愿者,包括叶强。参与者普遍有较高的性别平等意识,互相给予充分的尊重,大家甚至可以讨论如何构建和谐的性,如果让妻子获得性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中,叶强觉得安全。

第一天课程结束后,叶强发信息给方刚,回答了课上的第一个问题,“我曾经是施暴者”。方刚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故事,从施暴者变为白丝带志愿者的过程。第二天课上,在完成了学习如何沟通的环节后,叶强鼓起勇气讲出了自己的经历。出乎意料的是,他讲完,所有参与者真切地为他鼓掌。同样在童年承受过暴力的温学琦告诉他,“你非常勇敢,很多施暴者不敢公开自己,你的内心很强大。”

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有16%的女性承认遭受过配偶的暴力,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观念,让许多受暴者选择沉默和忍耐,站出来发声者少之又少,愿意表明身份的施暴者更少。

工作坊参与者的反馈让叶强受到鼓舞。他打算回到家乡后,在当地电台广播节目里,继续向听众宣讲家庭暴力的危害,以及校园暴力对青少年的危害。等他觉得自己成长到一定阶段,也许会向公众坦白自己的施暴者身份,鼓励更多施暴者站出来,寻求改变。

让暴力到我这里终止,不要延续

“男德班”三天,叶强穿了三天的橙色衬衫,因为橙色是“反暴力色”,他日常中的衣服,大部分都是这个颜色,包括手机外壳。他的朋友圈里充满了关于如何阻止家暴的文章,以及女权运动的历史,也包括“数数十大女尊男卑的女权国家”,尽管女尊男卑并不是女权主义的诉求。

工作坊最后一天的课程包括,从在座的参与者选出五位,腹部绑上篮球,体验女性怀孕过程。叶强主动要求参与。协作者是一位女医生,告诉大家作为父亲,怎样在产房陪产,如何给新生婴儿洗澡、穿衣服、换尿布,以及哄孩子。叶强认真地执行医生的每一项叮嘱,对手中的硅胶婴儿细心地擦拭和爱抚,尽管他儿子已经三岁半了。

叶强特别后悔在儿子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好好照顾他。他曾在夜里被劳累的妻子叫醒,去给儿子喂牛奶,哭闹声让他愈发不耐烦,随意地抱着两个月大的儿子,不停抖动,发泄怒火,最后把儿子扔到床上。后来儿子长大,在开车送去幼儿园的路上,面对儿子的哭闹,按以往的脾气,他会下车把孩子揍一顿,现在,他会强迫自己抽离出来。

签署了白丝带协议,承诺不对妇女儿童施暴之后的一年时间,叶强做到了不对任何人使用暴力。并且从一个施暴者,变成了一个在公开场合制止暴力的人。在银行门口,他看到一个男人给了身边的女人几个响亮的耳光,并且没有停手的意思,他毫不犹豫上前劝阻,被这个男人一把推开,“你不要管,跟你没关系”,意料之中的推搡和威胁,叶强拿出手机拨打110,说出自己所在地点,要求警察前来制止暴力。诧异的男人骂他几句之后,驾车离去。叶强告诉旁边的女人在原地等警察来,一定要留下笔录。

中国第一部反对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征求意见稿已经向社会公布,有望在今年下半年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过去两三年,方刚都参与了民间倡议过程。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家暴的施暴者要接受强制性辅导,轻者在社区接受辅导,重者在监狱接受辅导。台湾引入这一点,大陆这次的反家暴法草案并没有纳入这一条。而这和白丝带的工作密切相关,拟出的倡导方案和反家暴法配合的愿望落空。“也许若干年后会被接纳,早晚的事儿。”方刚这么期待。

仅仅办一个针对十几人的工作坊不是方刚的目标,他希望志愿者回到自己驻地后,也办起类似的工作坊,团队辅导手册他已经编写好。有了第一次的顺利实践,他相信能影响更多人,加上媒体的报道,“能影响几万人吧”。此前表明了悲观态度的方刚,又流露出兴奋的笑容。

“男德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疑惑,叶强询问的是亲子教育中如何有效沟通。大家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太大,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叶强非常担心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好父亲。刚和妻子分居的时候,和儿子一起听音乐,如果播放器弹出的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他会下意识关掉,在儿子面前回避“妈妈”这个角色。现在,他会主动找这首歌,和儿子一起唱。他也学会了淘宝,经常为儿子买各种东西,尽管逛淘宝是他以前责怪妻子的理由。

10月12号是叶强第二次离婚审判开庭,他说他会尊重妻子的决定,同意离婚,希望争取儿子的共同抚养权。如果孩子以后问他为什么离婚,他会告诉儿子,都是爸爸的错,是爸爸伤害了妈妈。(应采访对象要求,叶强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