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殿文 代廷伟 许 伟 文/图
在建中的女娲文化广场。
手托“五彩石”的女娲雕像。
女娲是历史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女娲补天和挥鞭造人的故事流传至今。近年来,遂平县把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打造女娲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把女娲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2014年,遂平县积极开展女娲文化申报参评“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工作,并获得成功。
始祖女娲源流地遂平县
在遂平县城西部约30公里处有一个丹霞地貌的红石崖景区,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女娲曾经在这里炼石补天、繁衍生息。
11月4日,记者驱车从嵖岈山镇政府出发,沿一条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西行来到这里进行探访,沿途之中山峦叠障、红叶飘舞,自然景色美不胜收。在熟悉当地民俗文化张俊亭老人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千风寺遗址入口的女娲文化广场,一尊手托“五彩石”的女娲雕像呈现在记者眼前。据张俊亭介绍,女娲雕像为铸铜雕像,女娲手托“五彩石”,以“补天”传说立意,呈飞天姿势,身体如行云流水,形象端庄优美,仰望宇宙,抬手补天。“这尊雕像是为纪念女娲而修建的。”张俊亭说。
女娲是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起初以泥土造人,创造人类社会并建立婚姻制度;而后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补天,斩龟足以撑天。有人认为,女娲是对母系氏族最高统治者的尊称,而母系社会早于父系社会,从这一点看,女娲才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谈起“中国女娲之乡”的命名,对女娲文化颇有研究的张俊亭说,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女娲神话历经社会发展的风风雨雨,折射出各个文化时期的时代特征,积淀有各阶层的自我意识,但万变不离其宗,女娲神话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保存得最原始、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之一。其数量壮观、内容丰富、类目齐全的程度,可谓举世无双。然而,水有源、树有根,盘古神话之根究竟在哪里?学界曾莫衷一是。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支撑女娲根源在遂平的论点是以下几方面的论据。
女娲兄妹姓风,遂平县境内的红石崖山区的风山就是因女娲兄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得名的。远古时期,风山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弱肉强食的事情经常发生。“母祖峡”就是因女娲调停龙凤争食大战的地方,是人们把女娲看作人类母亲的例证。“阳风河”是女娲带人打猎的时候误食了树上有毒的红果,之后用河中的小鱼解毒而度过一劫的地方,因女娲姓风,人们便将此河称之为“阳风河”。河边建有一寺,称为“阳风寺”。女娲大仙逝世后,人们把她埋葬在红石崖一处向阳的山坡上,称之为“风陵”(女娲姓风)。后来,周围相继建有“千风寺”、“百泉寺”、“姨娘庙”、“娘娘庙”等众多寺庙,以供人们凭吊、纪念女娲的功绩。嵖岈山上的“娘娘庙”,古往今来香火不断。
女娲故事在遂平县风山一带的民间民俗中得到充分体现。翻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遂平县卷》,如今仍可见开篇就是《女娲造人》的故事,而故事的讲述和记录者均为遂平县人。遂平的女娲造人也是洪水过后,女娲受玉皇大帝派遣来到人间,用黄土先造泥屋,又在泥屋里造人,吹口气就活了。后来恶龙降灾,天塌了个窟窿,大雨倾盆,女娲先是用石头补天,后用身体补天,又用衣服补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把天补住了。这个故事里有了两个核心的情节,即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据说现在遂平人烙烙馍用的鏊子,就是源于女娲补天的故事。相传女娲补天曾用白鳌的鳌壳炼石,完工后,女娲兑现当初的承诺归还鳌壳,善良的白鳌并未因鳌壳熏黑拒收,而是披上黑色的鳌壳愉快地游回水中。女娲为纪念白鳌的恩德,按照鳌壳的样子做成了经久耐用的炊具——鏊子,供人们炊事之用,号召人们学习白鳌的善良和无私精神。遂平乃至整个驻马店地区至今都保留着有用鏊子烙烙馍和做菜馍的习俗,尤以红石崖、风山一带为甚,用鏊子烙出来的烙馍被视为上品佳肴,以招待客人。
在遂平县境内,至今仍流传着以退避毒蛇猛兽用的新婚女子头上披红盖头的习俗,与此相同的还有新生婴儿头上戴的绣有风姓标志的虎头风帽,身上有披红披风的习俗,在幼稚孩童玩耍中也带有女娲补天色彩的“补娲屋”游戏。遂平县境内有小孩戴风帽、穿披风的习俗,一般到五六岁才脱下来。正如民谣所说:“女娲到,把人造;不刮风,戴风帽。”据传,一为纪念风姓女娲;二为求娲娘保佑平安之意。又如扎“扫天娘娘”。当雨水不止、苍天难以放晴时,遂平人家家户户都会扎“扫天娘娘”,把其挂在门楣上,并口中念念有词:“一扫风住,二扫雨停,三扫日出,四扫太平。”这显然与女娲文化中的祈晴祷雨习俗有关。
近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诸多专家,参阅大量典籍和对历史遗存进行考察后,大家一致认为,古代房子国,今日的遂平县,不仅是女娲的神庙所在地,而且是女娲神话的重要源流地。
2014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专家级深入遂平县进行实地考察论证后,决定命名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并建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
走进遂平,感悟女娲文化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女娲文化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对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女娲文化对实现民族大融合、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女娲文化不仅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而且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遂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女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制定了科学的规划,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召开研讨会,出版论文集和《嵖岈山女娲故事集》,排演有关女娲文化的栏目剧节目,编印女娲文化专刊,创作《女娲文化源流遂平》电视纪录片等进行深度宣传,并投资建设女娲文化广场,修整进入女娲文化遗存区域的进山道路,高起点规划修建女娲庙及女娲文化苑区,对原生态的女娲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修缮,使女娲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如今在遂平,女娲文化已经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与广度,表明了女娲文化在遂平县的延续、传播、挖掘和发展的程度。
创新精神缔造靓丽遂平
遂平县宣传部负责人说,女娲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根,也是东方文化的魂。女娲文化是一种千变万化的动态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她蕴涵着最原始的创新文化思想与和谐社会思想。女娲补天的精神,是东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创新精神。女娲文化对于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国家与时代进步之魂。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时下的遂平县全面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模式”,创新大潮澎湃激荡,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释放充沛活力。
深秋时节,走在“中国女娲文化之乡”遂平的大地上,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令人倍感振奋。
今年10月19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遂平服务中心暨遂平电子商务创业园正式启动,标志着遂平走进了电子商务新时代。遂平县拥有的区位优势、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电信基础设施优势以及软硬环境优势,成功吸引了阿里巴巴入驻遂平。遂平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占地168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2.8亿元,从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后,70天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
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为依托,遂平县全面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随着阿里巴巴的入驻,遂平将进入电商时代,它在改变着遂平人的思想观念、消费方式、生活习惯,有效突破遂平农村信息和物流瓶颈,使广大农民和城市居民一起分享互联网发展红利。同时,阿里巴巴的“深耕”,也必将使“遂”字号的特色产品走出县门、走出国门,在市场的大潮中更具竞争力,推动该县产业的转型升级。
资料显示,近年来,遂平的经济社会发展迅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先后引进了徐福记(雀巢)食品、燕京啤酒、史丹利复合肥等上市公司8家,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市各县之首,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食品工业十大发展特色县、食品安全示范县、金融生态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平安建设先进县、科技进步先进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县、法制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平安农机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和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职业教育强县、“双拥”模范县等,连续8年蝉联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获中原平安杯,被确定为全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县,顺利跨入省级卫生县城行列,被评选为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城市,被表彰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县、党委政府信访工作责任制考核先进县。全县呈现经济发展、事业进步、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昔日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之地,今天,女娲的子孙在女娲之乡,发扬光大女娲创新精神,唱响女娲文化、弘扬开拓创新、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向世界展示出一幅和谐富强的新画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遂平县会更加美丽富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