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飞行地标遭“破相” 博主驱车数千里来“补妆”

编辑:李慧勤 时间:10/16/2025 8:25:36 AM 浏览:26

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修复前,地标上有着明显的车辙印

  修复后,地标上丑陋的车辙印被“擦掉”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文 受访者供图

  58年前,新疆哈密市骆驼圈子镇,为保证飞行安全,原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第二训练团(简称“二团”)的官兵们背着干粮和水壶,来到戈壁滩,用双手和简易工具,凿刻出5处巨大的人工飞行标语地标,分别为“毛主席万万岁”“只争朝夕”“为人民服务”“向斗争中学习”“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58年风雨洗礼,地标清晰如昨,但就在近几年,一处“为人民服务”的地标旁,被人为破坏出4个圆形的车辙印。

  一位名叫陆遥的自媒体博主看到后,驱车2000多公里,用20吨石子,前后花费近半月,修复被破坏的地标。

  20吨石头,博主修复车辙印

  最初,他想亲眼看看哈密朋友口中的飞行地标。

  “为人民服务”的大字像“长”在戈壁滩上。朋友介绍,这是几十年前,原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官兵们凿刻出来的。

  今年9月初,陆遥驾车来到距离骆驼圈子镇近20公里外的戈壁滩。他升起无人机,将高度抬升到极限,大字才得以在手机屏幕的方寸间展现。那是一种奇妙又震撼的体验,傍晚的戈壁滩,狂风呼啸而过,陆遥觉得,自己的胸腔一下被填得满满当当。陆遥仿佛看见空军官兵们挥舞手中工具凿刻大字的画面,听到头顶上空传来飞机的阵阵轰鸣。

  丑陋的车辙印,将电影般热血的画面拉回现实,他内心五味杂陈:“我想修复它们。”

  戈壁滩的石头颜色深、颗粒大,密度也大,陆遥和同伴赵力恒几乎跑遍了哈密市的矿业公司和砂场,历经两天,终于在100公里开外,买到了20吨达标的石头。

  为了防止载重货车对戈壁滩造成二次伤害,陆遥让货车停在3公里外,又找来3位朋友,像蚂蚁搬家一样,用小车分27车,铲上又卸下,均匀地铺在4处车辙印上。

  75000平方米,官兵手凿飞行地标

  20世纪70年代,入伍后,杜伟军转入已经更名为空军第八飞行学院的空军第八航空学校,在哈密学习飞行。毕业后,他留校成为一名飞行教员。

  戈壁滩上包括“为人民服务”在内的5处巨型飞行地标,是二团的5个飞行空域中心。戈壁滩一马平川,为了防止空中撞击及迷航,设置人工地标成为唯一的办法。“没有替代方案。”杜伟军说。

  当时团里的飞行领航主任季臣业绞尽脑汁,想到了在戈壁滩上书写大字制作飞行地标的办法。

  “他在地图上选好位置,亲自飞到上空目测地标位置走向。确定后,1967年上半年,他又带领几十名二团官兵,用铁锹和木质推板,铲掉推掉字框内的黑色石头,露出石头下的黄色碱土。黑黄分明,颜色反差大;字框边缘堆起的石堆又很坚固,不会被大风吹走,保护字体形状不变。”杜伟军说。

  3个月,30个汉字,每个汉字长宽各50米,总面积75000平方米。杜伟军介绍,戈壁滩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夏季白天的气温在45℃左右,地表温度能超过70℃。官兵们背着干粮和水壶,用双手和简易工具,完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人工飞行地标。“一个标语就是一个空域中心,飞行员围绕着标语飞行,就不会串到别的空域去。”

  每当向东飞行,杜伟军都能看到这5处地标,他感到无比震撼,“这是能与山川戈壁同在的工程,难以想象”。

  58年努力拼搏,不忘空军来时路

  后来,骆驼圈子机场跑道严重返碱、变形以致无法使用,二团于1976年撤销。

  杜伟军告诉记者,从组建到撤销,9年的飞行训练中,二团一直使用这5处人工标语地标,为军队培养了8期、共500余名合格飞行员,为军队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抱着对脚下土地同样的热爱,陆遥与58年前的空军官兵们,“相遇”在同一片戈壁滩。地标修复好后,无人机禁飞,陆遥无法查看修复成果,他向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求助。

  9月28日12时45分51秒,吉林一号的其中一颗卫星飞过人工标语地标上空时,“按”下了快门。大字旁的车辙印被20吨石子“擦掉”,“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如同卫兵,傲然挺立在广袤的黑色戈壁滩上。

  陆遥将修复地标的过程做成视频,发布在网上。不少网友直言看得热泪盈眶,弹幕中不断闪现“为人民服务”。陆遥感受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不忘人民空军来时路。”